正文 第125章 所樹非人(1 / 1)

春秋時期,魏文侯在位的時候,有一個叫子質的人因為做官犯了罪,文侯罰他永世不得踏入魏國半步。

於是,他不得不離開魏國北上謀生,輾轉來到了趙國。

他進見趙簡子並說:”我算是看明白了,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對別人施恩德了。“簡子說:”為什麼呢?“子質憤憤不平地說:”魏國殿堂上的士、卿由我培養提拔的占一半,朝廷裏的大夫由我培養提拔的占一半,邊境守衛的人由我培養提拔的也占一半。誰料到如今殿堂上的士在君主麵前說我的壞話,朝廷裏的大夫用法律威嚇我,邊境守衛人拿著武器攔擊我,我已經心灰意冷了,所以我不再對別人施德了。“趙簡子說:”噫!您的話錯了。打個比方吧,如果春天栽種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樹下乘涼,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樹的果實。但是如果春天栽種蒺藜,夏天就不可以采摘它的葉子,秋天也隻能得到它長成的刺啊。由此看來,結什麼樣的果實在於栽種什麼樹。現在您所培養提拔的人不對啊。所以君子應該事先選準對象再培養提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對人才的培養提拔應該慎重,就像種樹一樣,應該先擇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