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對人類未來的預測(4)(1 / 3)

例如,我們的社會是按照父母子女這樣的世代概念來進行規範的,但是,複製品克隆人將打破這種世代概念,因為他們與細胞核的供體既不是親子關係,也不是兄弟姐妹關係,如果承認他們與供體的同一性,卻又存在代間的年齡差,這樣,世代的概念在克隆時代將不複存在,那時人類社會將不得不再轉過頭去注視一些低等生物中的社會規範(如果低等生物中存在社會的話)。世代概念模糊了,那麼,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法律,如繼承關係等也將不複有效,社會失去平衡,造成紊亂,人類不得不為尋找新的規範而進行種種嚐試。

因此,對於如克隆技術這樣易於引發社會問題的科學技術,必須實行社會控製。

怎樣控製生物技術帶給人類的危害

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措施來控製生物技術對人類可能帶來的危害呢?

除了新聞媒介的呼籲和從事這項科研工作的人員的職業道德的約束之外,關鍵是要立法,或者製定一套規則:凡是涉及基因工程、遺傳工程的研究,都要置於專業委員會的監督和管製之下,而這個專業委員中一定要有社會學、哲學、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參與,從社會發展、倫理要求以及經濟成本與效益的角度進行論證、監督和管製,以此決定生物技術的發展方向。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人類總是存在著“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麵,對於“有利”的一麵必須支持和鼓勵,對於“不利”的一麵則必須用法律來解決,關鍵在於人類的理性把握。應當相信,人類完全有能力將包括克隆在內的生物技術控製在符合倫理的範圍內,從長遠來看,克隆技術可能使人類的倫理產生危機,但是危機深化一次,倫理要求對它的控製也更進一步。事實的確如此,人類社會本身不正是在種種危機中走出來的嗎?

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將會呈現大踏步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生態技術以及生物技術,將是21世紀科技發展的方向,它們不僅使原來的一些純自然過程能夠按照人類的意誌發展,而且在地球上從未發生過的“自然現象”在人工控製下也能發生了。從某種程度上說,科學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科學技術的責任和全人類的責任,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將有著從未有過的息息相關,科學技術與人類的衝突可能也將更加突出。克隆技術——哺乳動物體細胞克隆的成功——在20世紀結束之時獲得的突破性進展,從而引發的全世界的反響和討論,也許已經昭示了這一點。

未來也許是無法預測的。但可以預測的是,人類必然能以良知、理性和智慧的光輝照亮人類社會發展的征途。

我們相信人類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運和前途。

機器人與人類

“機器人”的命名緣由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查培克把他劇本中的主人公——人製造的替人當奴仆的人造人,用捷克語robota來青,原意為“勞役”。從此,世界各國都援引此詞的讀音——羅勃特,來表示人製造的類人的機器,我國則采該詞的意譯“機器人”。

幾十年的音譯沿用下來,rbota的含義演變為人造的自動機、自動儀器。當然,人造操作手和人造人也是屬於自動機的一種,故而也包含於其中。在國外,由於是音譯,不牽涉到“人”這個詞,所以把各種各樣形狀的自動機器——隻要它能像人一樣地進行工作,而不管它的樣子如何千奇百怪,像不像“人”,都稱為羅勃特。在我國,由於音譯為“機器人”,加上人們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看到的“羅勃特”的形象不是與人完全一樣,就是像變形金剛那樣與人的形狀非常接近的形象,因此,許多人特別是青少年見到那些不像“人”的工業機器人、宇宙機器人等都會驚訝地問:“這也是機器人嗎?”根據我國科學家所下的定義,可以肯定地回答:“它們是機器人。”

我們對“機器人”這個專用名詞,應從它的本質來理解,也就是從國際上對“羅勃特”的角度來了解和研究它,而不是隻從字麵上來認識它。

機器人誕生

自從“機器人”這個名字產生以來,機器人的形象就出現在各類科幻乃至文學作品裏。那時候,幾乎所有的機器人在形體上都與人類毫無差異,但是,關於這些機器人是如何產生的則有多種版本殊異的說法。有個故事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傳說塞浦路斯島的國王皮格馬利翁雕刻了一個非常精致的象牙少女雕像,給她取名為蓋拉蒂。後來,由於某種原因,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蓋拉蒂。於是,他苦苦地哀求女神阿弗洛狄特,請求給他一個像蓋拉蒂那樣美麗的妻子。後來,女神終於答應了皮格馬利翁的請求,使蓋拉蒂擁有了生命——蓋拉蒂算不算“機器人”?也有那麼些意思,而《2001年:宇宙探險記》中的主人公海爾似乎更接近於機器人的標準,它有一個能夠交流的大腦,有情緒,也有抽象思維。它應當是未來智能機器人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