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光燾
(北京市政府副市長)城市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載體,是人類生產與生活的中心。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就不斷依靠科技進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促進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蒸汽機的發明、電力的使用、鋼鐵業及汽車的發展以及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人類社會逐步由蒸汽機時代進入到電力時代、鋼鐵時代、無線電時代、計算機時代和信息時代。實踐證明,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對於推動城市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基礎與先導作用。
21世紀,由信息化主導的科技進步對於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配作用將會更加顯著。
因此,麵向21世紀,分析現實科技進步與未來科技創新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把握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及未來的發展機遇,不斷更新城市規劃建設的觀念與方法,對於推進北京城市可持續發展、創建更加美好的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50年來科技進步對北京城市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800多年建都史的曆史文化古都,是新中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教育與科技中心。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兼容並蓄的文化傳統、教育與高科技人才集中的優勢,為首都城市經濟與科技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工程與生命科學、網絡技術、信息數字化為代表的現代科技進步,對世界範圍內的城市發展產生著日益深刻的影響。北京的城市化進程速度明顯加快,城市的規模顯著增長,城市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也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存方式和物質形態,促使城市建設觀念與方法發生相應的轉變,不斷推進著機製的創新,使北京的城市規劃建設日益體現出深厚的文化與科技內涵。科技進步對北京城市發展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經濟是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50年來,在科技進步的帶動下,北京的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經濟發展內涵、經濟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模式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大推進了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由建國初不足2億元增加到1999年的217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360美元,科技發展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初步實現了工業的現代化。到90年代中期,經濟發展逐步開始由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源集約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人們對發展首都經濟的認識不斷提高。從50年代提出“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的方針,到80年代的城市總體規劃在明確城市性質的同時,提出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經濟和依靠技術進步發展工業的方向,對重工業建設規模加以控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開始注重對環境汙染的治理與環境保護。90年代,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進一步提出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第三產業發達的首都經濟發展方針,強調依靠科學技術改造一、二產業,注重對資源合理利用和對環境的積極保護。近年來,北京市又進一步提出發展首都知識經濟和成為全國知識經濟中心的發展思路,確立了首都經濟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