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對北京市可持續發展提幾條建議
現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已製定了2002年、2005年、2010年的環境保護的目標和對策。2002年環境質量要按功能區基本達標,2005年能夠比較全麵達標,2008年有些指標可以達到國際上大城市的水平,但總懸浮顆粒這個指標沒提。2010年能夠全麵達標。到2002年北京市的水、大氣、垃圾治理要花466個億,本屆政府要花這麼多錢,今後還要花更多的錢治理環境。市科協和環保局給我提供了一些材料,有個“十五”期間北京市環境保護的目標和對策研究,還有一個綠色奧運行動計劃,還有計委領導同誌講的生態環境建設的講話。關於北京市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如何協調,這些材料裏寫的非常清楚。在“十五”計劃研究裏提了7個方麵,27項措施,綠色奧運行動計劃搞了30項措施。市計委主任的講話是5個方麵,28項措施,說的又細又全麵,我要說無非也是這些,就不說了。展望今後50年,我就講講思路吧。其中有些不一定與環境有關,但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有關。
對環境的治理,我想強調幾點:一個是能源結構的改變是解決北京城市大氣汙染的最關鍵的措施。要下決心,要用清潔能源,用電、用天然氣代替煤,部分地區還可以燒油。從長遠發展,北京市能源結構必須調整。現在每年燒2650萬噸煤,這麼多煤在北京市冒煙,再怎麼處理也不行。新修改的大氣汙染防治法中有一條,大氣汙染嚴重的城市,市政府可以決定禁止燃用高汙染的燃料。國際上也是這個經驗,要使用清潔能源。隻要下決心,完全可以做到。用電也是用煤,隻不過經過轉化,把它變成清潔的。電廠可以放的遠點地方去建,在煤礦附近建,也要上環境處理設施,也要脫硫,也要除塵。總比把它放在城市裏好,這是布局問題。
再一個是下決心上汙水處理廠,下決心搞汙水處理後的回用,即中水工程。下決心建設垃圾處理廠,沒有捷徑可走。當然汙水處理廠應引進新技術,節省土地,節省投資,節省運轉費,而且效果更好,這也是我們可以趕超的一個方麵。
三就是下決心發展公共交通,要發展地鐵,發展輕軌,地麵大量的立交應適當控製。北京作為文化古都,大量的立交橋建設有損城市的麵貌。歐洲許多曆史悠久的城市,尤其首都很少有立交橋,特別是高架水泥路,不像美國、日本有很多立交橋。它是為了保護城市風貌,可能郊區有點。北京是沒辦法,但從整個發展看要極為慎重。要發展地鐵,雖然地鐵成本高,但要展望到2050年,地下交通和輕軌、公共交通可能是大城市唯一的出路。北京現在有汽車150萬輛,我不是反對發展私人汽車,但城市發展重點是什麼應該明確,不能猶豫。
四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既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又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汙水處理要提高收費標準,而不應該完全由財政負擔,否則建的起也運行不起。汙水處理費一般家庭能負擔的起,實際上收入越高的人用水越多,越窮的人用水越少,如果汙水處理費用由財政負擔,實際是鼓勵用政府的錢補貼有錢的人過量用水。現在城市汙水處理成本是0.5元/噸,應該能負擔的起。如果收了這些錢,政府就可以放心建設,放心運行,汙水處理的步伐會快一點。有些城市市長說汙水處理財政負擔不起,國家要給政策,讓收費,我們就好辦。國家發了文件,允許收費,一些市長又變了調子,說群眾負擔不起。實際上是選市長要人大代表投票,誰也不願意當收費市長,說是政策問題,有些還是觀念問題。過去重視上水,要收費,所以上水發展快,城市下水沒人管。市政管理部門要解放思想,要政企分開,要用市場化運作,不能隻靠政府,但政府也不能不管,治理城市環境,特別是生活汙染,職責還是在政府。
最後就北京市發展再談幾點意見。第一,北京市應該建立一個節約型的社會。要從各方麵,從各種法規措施上,下決心建立一個節約型的社會。我們的現實是人口多、資源少、土地缺、水缺、空間擁擠,沒有別的出路。要建立以節地、節水為中心的集約化的農業生產體係;要建立以節材、節能為中心的集約型的工業生產體係;要建立以節約運輸力為中心的集約型綜合運輸體係。如何能節約資源、能源、節約土地,靠發展科學技術;如何適度消費,勤儉節約,主要指節水、節能,都應認真研究。這些是1992年中國科學院給國務院的國情報告裏提的一條建議,我覺得非常適合北京。從長遠發展我們要下決心建立節約型的社會。對北京講節水就非常迫切,要從思想上、政策引導上、宣傳教育上、法規製度上、市場機製上等等,配套采取措施。此外,城市的建築節能、太陽能應用、科學的供熱體係等都有巨大的潛力,同時這樣做對改善大氣環境也有重要影響。總之要樹立一種思想,人口多,缺水,土地麵積、資源有限,節約也是一種高效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