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麵向21世紀的北京城市規劃與發展的思考(1 / 3)

一、北京城市的發展及麵臨的主要問題

1.近50年來城市發展的簡要回顧

50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進步對城市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基礎與先導作用。

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在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的帶動動下,北京的城市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城市各項功能和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實現了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變化主要體現在:

——在科技進步的帶動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經濟結構實現了向“三二一”結構的轉變,國民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不足2億元增長到1999年的2174.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9846元(約合2360美元),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610.8億元,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6.7%。科技與經濟發展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隨著經濟發展城市規劃不斷擴大。1949年至1999年,全市人口由209萬人增加到1249萬人(包括暫住人口150萬人),城市轄區由1255平方公裏擴大到16800平方公裏(規劃市區由707平方公裏擴大到1040平方公裏),城市建成區達到490平方公裏,各類建築總量達到2.6億平方米,城市形態與麵貌發生巨大變化。

——城市文化、教育、科技、旅遊等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城市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1999年全市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達到23.4萬人,每萬從業人員擁有專業技術人員達到3149人,作為國際旅遊城市,全年共接待國外及港澳台地區遊客252.3萬人次。

——技術進步推進城市交通、市政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城市環境麵貌大為改善。1979年至1997年的18年間,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總額達到1068億元(是1949年至1978年29年的15.8倍);1998年以來持續加大投入,在67項重點工程中基礎設施投資占總投資的60%以上。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發展,不斷改變著城市麵貌和經濟發展的環境。

——舊城危舊房改造不斷深入,新建了大量的居住區。1949年至1999年,全市新建住宅建築竣工麵積達到1.69億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麵積達到10.63平方米,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與生活環境大大改善。

50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推進著社會進步,使城市規劃內容大大豐富,對城市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逐步提高,北京的城市規劃工作不斷深入,進一步明確了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質,確立了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有效指導了首都的城鄉建設與發展。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體現出的科學性、前瞻性的基本原則是:

——為增強未來首都城市地位,提出建設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際城市的目標,通過加強各項建設,不斷增強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

——為增強未來城市經濟功能,明確要發揮首都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並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和傳統產業。

——為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在堅持“分散集團式”城市布局原則基礎上,明確提出城市建設要實現“兩個戰略轉移”的方針,實現人口與產業的合理布局。

——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原則,明確要對人口實行有控製、有引導的發展方針,在嚴格控製人口規模的前提下加強對流動人口達到管理與疏導。

——進一步強調增強首都城市文化內涵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將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長期任務加以堅持。

——將城市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放在城市建設的首位,重點加強交通、能源、水源、通訊廣播、環境綠化及城市防災六大係統的建設,為增強城市功能和滿足長遠發展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礎。

2.城市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與矛盾

改革開放2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北京的城市建設雖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麵臨以下一些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與矛盾。

(1)城市布局結構與城市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突出,土地使用功能需要進一步調整

——全市城市人口的80%和建設量(全市每年建築竣工量已超過1500萬平方米)的80%以上都集中在市區,建設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基礎設施、綠化建設等用地以及未來發展預留用地和空間不足。

——城市建設規模不斷膨脹,市區建成區麵積由80年代初的320多平方公裏增至488平方公裏,但建設項目分散,土地利用效益不高,粗放型土地開發利用模式仍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而且出現大量違法建設。

——市區綠化隔離地區綠色空間不斷縮小。1998年市區綠化隔離地區麵積由80年代的260平方公裏減少到241平方公裏,其中已實現綠化的用地(包括水麵)僅為40平方公裏。目前正在進行這一地區的綠化建設,以改善環境,抑製“攤大餅”式的發展。

——經濟結構與布局問題突出,還需要通過建立有利於首都主導功能發揮的高效益、高素質的經濟結構體係,調整完善傳統工業及第三產業布局結構,為提高城市用地集約化、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創造條件。

(3)舊城改造與風貌保護的矛盾突出,曆史城市保護麵臨越來越大的困難

——舊城中有大量需要改造的破舊平房四合院,人口和建築密度高(如天壇街道人口密度達到5.29萬人/平方公裏),市政基礎設施與環境條件亟待改善。如何實現舊城的有序改造和有機更新,在改善居住生活條件與環境的同時有效地保護好舊城結構、肌理與傳統風貌,任務十分艱巨。

——作為世界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切實保護好大量的文物古建,加強對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整治,加強對舊城整體格局及空間形態的保護,發揮曆史文化資源的優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

(3)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基礎設施承載能力與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和增強首都城市功能的要求不相適應

——城市基礎設施多年欠帳,在城市建設迅速發展的形勢下,城市水源和能源供應緊張,設施落後、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舊城區,胡同狹窄,基礎設施改造的難度甚大。

——城市交通的發展超過道路的承受能力,向心交通趨勢明顯,城市中心區麵臨越來越大的交通壓力,道路網結構失衡與容量不足的問題突出,城市交通建設與管理能力滯後於城市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4)城市環境與風貌問題突出,與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目標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城市綠地麵積少、綠化質量不高,大氣、水體等環境質量與首都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要求不相稱。

——一些地區特別是一些重要地段的建設布局和建築風格零亂,新舊建築不協調,影響到城市的整體風貌和城市的形象。

——城鄉結合部地區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的矛盾突出,建設布局混亂,違法占地和違法建設問題突出,環境衛生狀況髒亂,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及居住環境迫切需要改善。

3.影響城市長遠發展的主要製約因素

近年來,在科技進步的帶動下,北京市的城市建設通過逐步調整政策、完善機製,在著力解決上述問題與矛盾方麵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並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以下一些影響首都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製約因素依然存在,還需要繼續依靠科技進步的力量去加以克服。

(1)北京的水資源匱乏,土地資源與能源短缺,城市環境的整體承載能力比較薄弱,是在較長時期內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構成製約的重要方麵

——北京是資源性缺水城市,1998年可供水資源量僅41.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33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7。水資源總量匱乏與城鄉用水結構不合理、資源消耗量大、地下水大量超采、水體環境汙染嚴重、汙水處理及節水建設滯後等問題並存的矛盾十分突出,是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製約因素。

——北京土地資源缺乏,人均占有耕地僅為0.03公頃(1999年),大大低於全國和世界平均水平,且人口增長和建設發展對土地資源需求日益增大,耕地開發程度已達86%(近郊和平原區超過95%),土地後備資源不足,對城市發展構成較大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