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器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端,北依燕山,西擁太行,有永定、潮白、溫榆、大清渚河流經其間,形成形勢雄偉、龍蟠虎踞之地;且有溫濕氣候、充足水源、平坦的土地宜於人類休養生息。鑒於北京西北山區有多條山間狹穀,便於南北交通,因此,北京又成為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彙點,受到不同文化的哺育,造就了北京獨特的古代文明。
北京的城市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這“山川之下,廣川之上”開始建立、成長、擴大。
為了躲避洪水,獲得充足的水源,城址不斷從西南向東北遷移,終於至元代建立大都城,把城址固定下來,至今已有733年。
縱觀三千多年曆史,北京既受優越的氣候、條件之惠;又受到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肆虐,城市的演變反映了人們適應自然的過程,城址的遷移適應了城市規模擴大的需要,不斷優化了人們的生活環境,一部北京的城市建設中,也是一部人們認識自然、適應自然規律的發展史。
自從1949年建國,定都北京以後,城市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口規模迅速擴大,工業化在帶來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造成自然生態失衡等負麵影響。世界各國大城市曾出現的大城市病,諸如水源缺乏、環境汙染、交通堵塞、居住條件惡劣等問題都在北京不同程度地重現,成為城市健康發展的製約因素。
鑒於目前我國正處於體製轉變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因素都在發展變化之中,人們對城市建設的認識的差異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發展。因此,目前北京城市發展的製約因素概括起來,來自四個方麵:一是自然資源帶來的局限;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帶來的困難;三是諸多對城市建設的認識偏差與不合理的體製造成的阻礙;四是社會文明程度對城市健康發展的影響。城市規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揚長避短,加強科學性,選擇城市發展合適的方向和實施城市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改革一切阻礙城市健康發展的體製;努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以保證城市健康、有序、持續、快速發展,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為人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保證經濟持續繁榮。為此,就此問題擇其主要的談點個人看法,以供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自然資源的局限
北京自然資源帶來的局限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麵:
1.嚴重缺水
北京地處山區和平原的交接處,山上的泉水處於高處,而擴大平原處於低處,兩者形成壓差,因而山上的泉水在沿山平原處能自然溢出,形成溢出帶,出現萬泉噴湧景象。北京平原屬洪衝積平原,地質構造主要由沙卵石層組成,為涵養水源創造了良好條件,因此,北京本來具備良好的水源條件。但是,自金開始就建都北京,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能否提供充足的水源,成為城市選址的先決條件。金中都選在蓮花池附近,就是依靠蓮花池水供給城市。後元大都城向東北遷移,也因規模擴大,水源不足而另找新址,為了適應近百萬人口的用水,郭守敬通過昌平白浮泉引水注入翁山泊(今昆明河)再經長河輸水入城,以滿足城市用水與補充水運的需要。這種用水方式維持了將近700年。
自1949年定都北京以後,50年的發展,北京市的人口已從200萬增加到1000多萬,人口的增長與產業的發展已大大超過了當地可能供給的能力,地下水超量開采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在市區形成巨大漏鬥,以至發展到豐台、長辛店等處已出現無水可抽的局麵,現在沿山萬泉噴湧的景象早以消失,缺水己成為製約首都發展的首要因素。
北京從50年代起,始終把缺水問題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問題加以研究,提出了引黃濟惠、引灤濟潮等多種設想。在50年代,先後建設官廳、密雲、懷柔、十三陵等水庫,從50年代到60年代永定河引水、京密引水渠相繼建成,一方麵固然為控製洪水泛濫,而更重要的是保證了首都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的需要。
現在已將進入21世紀,展望未來的50年,北京將建成經濟發達的國際城市,人口將發展到1800萬左右,而現有的本地水資源已不足以維持如此巨大的發展規模,整個華北地區也呈現嚴重缺水的勢態。因此,在1993年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對策,計劃從丹江口水庫引漢水沿太行山麓自流入京,以根本解決首都供水問題。
但是這項對策耗資巨大,牽涉華北數省的水資源分配,遲遲未能決策,而北京缺水問題已日益緊迫,密雲水庫的水也維持不了幾年的發展,已形成“遠水不解近渴”的局麵。因此,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求發展已成為首都建設的緊迫問題。
為此,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了以下對策:
(1)把節約用水和建設節水型城市作為長期戰略方針。人均用水水平不可能過高,工業用水和城市公共設施用水重複利用率要達到90%以上,大力普及節水衛生潔具與淋浴設備,農業也要大力節水,發展噴灌、滴灌,完善渠道,減少滲漏,加強管理,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加強水源保護,山區水源地廣植樹木,保持水土;劃定水源保護區,以保證水質;並采取地表水與地下水聯調措施,多年調蓄,以豐補欠,平水年多用河水,通過人工回灌,以蓄養地下水,增加地下水的補給。
(3)必須采取汙水資源化的策略,把經處理的再生水用於工業、農業與城市建設以至部分生活用水等,以減少水源消耗,補充水源不足。
(4)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減少水耗。對高耗水的產業嚴禁新建,已有這類產業要逐步遷出。各城鎮發展產業要以水定規模。服從全市水資源統一調配,市政府要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2.災害多發
北京既有山川之利,也有特殊氣候地理條件下帶來之害,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北京的山,多為石質山區,土層植被較薄,且表麵山石風化嚴重,一到暴雨季節,易造成泥石流災害,嚴重威脅山區居民生存。
(2)北京的雨季集中,非旱即澇,一旦雨量集中便造成洪水暴漲,永定河曆史上稱無定河,嚴重威脅城市安全;曆史上潮白河水泛濫造成北京東部的嚴重水害。
(3)北京又處地震多發地區,曆史上有多次地震毀城、沙上液化等事件,地域內有多條地震斷裂帶穿越。
(4)北京地處東亞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季節,西伯利亞冷空氣,通過古北口、南口、官廳山陝等處山區狹穀長驅直入,侵入北京,風沙迷漫,遮天蔽日,沙塵暴時有發生。
為此,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了以下對策:
(1)與三北防護林結合,加速山區綠化,努力提高綠化覆蓋率,形成首都防禦風沙的屏障。結合造林搞好193條山溝的小流域治理,遷出泥石流多發區的居民,防治泥石流災害。
完成康莊、南口、大沙河、潮白河、永定河五大風沙危害區的綠化治理,防風固沙,改善環境。市區采取分散集團式布局方式,環繞中心地區設置240平方公裏的綠化隔離帶,在公路一環與二環之間,控製城鄉建設用地,加強沿路、沿河綠化和農田林網化,建立綠色生態環,以確保首都環境。
(2)在衛星城與小城鎮建設用地選擇時要躲開地震斷裂帶、洪水淹沒區和風沙危害區。
根據地震分區北京要按抗震烈度8度設防。市區要有足夠的開放空間,多條交通與市政設施通道,並結合人防建立地下水、電等市政設施及物資儲備網,以利抗震避災。
(3)提高防洪標準,永定河左堤按萬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其它河道分別按100年、50年、20年一遇設防或校核。衛星城按50年一遇標準設防,中心鎮按20年一遇標準設防。
(4)北京市區采取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措施,利用西部砂子坑、湖麵調蓄洪水,加固西部河流調蓄能力,削減西部洪水下泄量,並整治、疏挖東部通惠河、壩河、清河等市區排水河道,改善環境,擴大排洪能力。
二、城市基礎設施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水平與城市環境質量的高低是衡量城市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標誌,這兩項建設是滿足人們正常地生活與工作,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
北京50年的城市建設實踐在這方麵既有經驗、也有教訓。應該說計劃經濟體製在建國初期發揮過積極作用,北京的城市建設是從改善自來水供應、治理龍須溝、疏通河道、清除垃圾、修築道路開始的;1958年為迎接十年大慶,打通展寬了長安街,把現代化的各種管線引進舊城,並相繼建設了熱電廠、煤氣廠,發展了無軌電車等等,這些城市基礎設施骨幹工程的建設,保證了城市的正常運行。但是,隨著城市進一步發展,計劃經濟體製的缺陷就日益暴露,主要表現在建設計劃是按建築任務大小由各部門條條下達的;而城市基礎設施卻隻能由市政府塊塊來解決,並且相當部分是無償使用或不等價使用。市政府的財政收入除去上交國家者外,留下的城市設施的維護費數量極少,難以維持現狀,補貼虧損,更談不上發展。體製上的缺陷,再加上國家出現暫時困難和十年動亂等政治、經濟方麵的原因,在1978年以前,政府投入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每況愈下,市政公用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50年代的7%下降到不足3%;而城市規模卻日見膨脹,對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兩者反差更加擴大,矛盾日益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