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豹
(首鋼總公司)摘要:本文簡要敘述了我國發展鋼鐵工業的優勢、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首鋼發展軋鋼生產的對策。
一、我國發展鋼鐵生產的優勢、麵臨的課題與解決措施
鋼鐵工業正日趨全球化,一方麵是煤、礦、油、氣等資源利用全球化;另一方麵是鋼鐵產品用戶如汽車、建築、家電包裝等用戶越來越全球化,這就為鋼鐵工業發展帶來了契機。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鋼鐵工業有著許多優勢,如有著巨大的市場;有較豐富的資源;生產的低成本、低價格;鋼鐵工業是構築建築、交通運輸等產業的支柱產業;國家的改革、開放為發展鋼鐵工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機製等。
隨著我國即將加入WTO,國家經濟發展對鋼鐵產品提出了多品種、高質量的要求,加之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法規的限製,給我國和首鋼的鋼鐵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即將到來的21世紀使鋼鐵工業發展麵臨的主要課題是:產品定位必須滿足國內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同時又要瞄準世界市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廣闊市場;鋼鐵生產必須集中力量開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努力提高產品的實物質量;鋼鐵生產必須努力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汙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實現清潔化生產。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是要用高新技術改造鋼鐵產業,而改造成功的關鍵是要技術上的高起點,資金上的少投入,效益上的產出快、產出多;要統籌規劃,科學決策,卓有膽識地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少走老路、彎路;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建立新的優勢。為此,也可以以市場需求為前導,實現鋼鐵工業的重組,以便合理規劃發展戰略,保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避免同業間的惡意競爭,使關停過剩生產能力成為可能。
二、首鋼發展軋鋼生產的對策思考
首鋼的鋼鐵生產,從20世紀中葉開始,經曆了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到本世紀末已發展成年產鋼材700多萬噸的全國最大建築材生產基地。自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鋼鐵工業正麵臨從數量到質量、從規模到效益、從鋼鐵大國到鋼鐵強國的戰略轉變。首鋼的鋼鐵生產理所當然地也要加快這幾方麵的轉變。當前,首鋼雖具備年產720多萬噸鋼材的生產能力,但存在品種單一、產品技術含量少、附加值低的弱點,產品基本上都是國內生產能力過剩的棒線材和普通中厚板,高附加值產品不足鋼材總量的20%。因此,必須淘汰落後的工藝裝備,用高新技術改造軋鋼生產設備,完成工藝升級,產品換代,實現精品化、高效化、清潔化生產。
1.盡快建成寬帶軋機,完成產品結構的根本性調整
根據國內有關單位統計表明,我國目前已經和近期即將正式投產的寬熱帶軋機(軋製寬度在1米以上)共有12套,產量約2700萬噸,加上26套中厚板軋機產量約1300多萬噸和窄帶總量約600萬噸,我國板帶隻占鋼材總量的38%,而國家要求到2010年時,板帶比要達到46%,即要求主要增加寬帶產量約1000萬噸。因此,在近期還需新建大型熱帶軋機3—4套。鑒於市場需求狀況,首鋼必須盡快建成寬帶軋機,才能實現產品結構的根本性調整。根據生產規模和資金、技術條件,首鋼完全有能力、有必要新建一套投資少、運行成本低的中厚板坯熱帶軋機,而且建成得越早越好。我國目前有寬度1米以上的冷帶軋機8套,這些冷帶軋機的產量約750多萬噸,加上專用多輥軋機和可逆式單機架軋機、冷軋寬薄帶板的總產量約為1000萬噸,1999年實際生產了763萬噸。為滿足國內需求,1999年我國進口冷軋薄板帶897萬噸,有關部門預測,到2010年我國冷軋薄板帶需求量將超過3000萬噸。因此,國家把冷軋薄板帶列為“十五”期間集中發展的以產頂進的關鍵品種,計劃今後10年內要建10條以上年產量為100萬噸級的寬冷軋帶鋼廠。首鋼可利用當前周邊熱帶供應較充足的有利條件,可采取先建年產80—100萬噸的寬冷軋帶鋼廠和塗鍍機組,先占領市取得較好的經濟回報後,再用積累的資金建設熱帶軋機和更大的冷軋廠,這樣既解決了市場急需,又緩解了投資巨大的矛盾。
2.改造中厚板軋機,增產“雙高”產品
1999年,我國共生產中厚板1377萬噸,特厚板48萬噸,總量超過國內需求,但部分高強度造船板、高強度結構板、高壓鍋爐板和壓力容器板及橋梁板還需進口,市場需求量大、寬度在2米以上的中厚板也供應不足。首鋼現有的中厚板軋機為50年代水平的二手設備,其軋製能力小,無快速冷卻能力,不具備生產高性能中厚板的能力,而且由於粗軋機輥身長度的限製,隻能生產寬度2米以下的中板。因此,必須進行徹底改造,才能使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根據目前安排,這套中厚板軋機擬改造成具有較強軋製能力的、可生產寬度到3米的高精度、高剛度四輥軋機,增加控冷功能,完成精整線配套改造,不僅使其生產能力提高到年產60萬噸,還能生產出強度高、韌性好,焊接性能優良、成本低的造船板、鍋爐的壓力容器板、橋梁板和部分高強管線鋼,產品可以完全替代進口,使我公司成為華北地區的優質中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