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21世紀的城市規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1 / 3)

張維

(西城區規劃局)21世紀的城市,是全球化時代的城市,是注重生態環境的城市,是信息技術革命的城市,也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職業的城市居民共同和諧生活的城市。在這個新世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們大多數將生活在城市裏。如何使城市可持續發展,將是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這也是城市規劃部門所努力實現的首要目標。

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城市規劃是一項重要的政府職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政策性,是各級政府指導城市合理發展建設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據和手段。城市規劃的核心任務是以維護國家利益、公眾利益為目的,調控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

《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要把北京建設成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發展目標,突出了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社會風尚、民主法製和生態環境的最優目標。西城區位於北京中心城區,麵積31.66平方公裏,人口80萬,北京舊城的六海水係和一係列重要的國家機關均坐落於此。如何搞好這一區域的城市規劃和管理,是我們所麵臨的重大任務。

在跨世紀的今天,我們感到城市規劃應具有一些新的內涵。

一、城市規劃應確立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1.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根據《Habitat(人居)宣言》城市可持續發展應包括社會經濟發展、文化遺產保護、環境保護、保持城市的多樣性和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等多方麵的內容,使得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核心是協調。可持續發展應成為城市規劃的首要原則。

2.切實貫徹以人為本原則,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為主要目標。

城市規劃應該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適性和方便程度的提高,在規劃中要按法律規範的要求,保證城市綠地、城市居住、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用地,保證美化生活環境的需要,保證精神生活的需要,保證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

西城區為實現這一目標,在《西城區控製性詳細規劃》中,規劃城市道路用地由408.93公頃增加到871.05公頃,市政設施用地由9.6公頃增加到20.3公頃,公共綠地用地由222.55公頃增加到261.87公頃,文化娛樂用地由115.73公頃增加到120.70公頃。在市政基礎建設方麵,先後完成阜外大街、平安大街道路改造工程以及西長安街街景建設、故宮筒子河的治理工作等,在地理位置優越、寸土寸金的西單商業區投資數億元修建了西單文化廣場等居民休閑、娛樂公共場所,改善了生活環境。

3.通過城市規劃促進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目標,應該打破城市規劃僅僅是建設規劃的概念,使城市規劃更加深入的研究城市經濟問題,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對經濟空間布局的協調作用,通過城市規劃,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西城區主要處於市區中心地區的核心部位,其首要任務是體現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因此在經濟空間布局上首先要突出其作為國家行政辦公所在地和綜合性文化區的功能,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其做為商業商務活動區和生活居住區的城市功能,保持繁榮和穩定。西單商業區和金融街的建設形成是西城區乃至全北京市的經濟空間布局調整的兩大重點街區,對帶動和發展北京市城市經濟將會起到巨大作用。

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充分發揮城市規劃的調控作用

在大力加強城市規劃及空間資源調控和建設活動的同時,既逐步向綜合規劃發展,又及時注重城市實體形象的塑造,實現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從時間角度上,一個城市的發展有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城市的發展建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持續規劃和滾動發展是城市規劃的基本模式,城市規劃應有預測性,並在一個限定時期內要加以實現,包括人口規模,土地的使用方式、組織建築物的空間結構,道路交通係統及其它市政工程係統等。製定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等空間發展規劃及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形成多目標多方麵的綜合規劃的藍圖,用以指導城市建設。這種規劃一般根據反饋信息,五年至十年進行一次大的修訂,使之更符合城市功能的發展。

2.從空間角度上,城市規劃是決定城市空間最優狀態,合理布置城市要求的工作,就是用最少的土地、財力和時間創造最大的價值,因城市中的各種設施都不是孤立的一麵,是有著相因相成的關係,應研究其規模的相對平衡和位置的合理應用,使其緊湊而又不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