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中學的特色——團隊合作(1 / 2)

當時的地理課上到這裏,我沒覺得中學和小學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呀?無非就是多了些同學,就當是多了些好友,老師上課用了新穎的輔助材料,將來還會有不同的老師教授不同的數據子庫,可這些隻是量變,並不是質變,套路都和原來一樣呀,甚至都沒有開展多進程教學,這段時間僅僅在教授地理數據子庫一門罷了,其他的數據子庫當時還沒有涉及呢,我也就感受不到可能的不同了,目前隻是所教內容更深了而已。

漸漸地,我覺得上課變得不那麼好玩了,雖然內容很引人入勝,但也僅此而已了,這算是唯一吸引我的地方,要不是老師講得好,再加上講授的又是我聞所未聞的東西,我都懶得學下去了。

於是我就到別的場景去閑逛,我同時進入了37個場景,包括占新和自由集市,到處尋找新鮮事來充實我的大腦,我還與全校同一批入學的同學們構建了年級交流群,我們56班也建立了班級交流群,我們在其中盡情聊天調侃,從無聊中製造有趣的事情,編著一個個勉強的笑話、段子。這個世界的常態就是這樣,在網上的社交程序中,大部分內容也都是這樣的,大家壓榨著、挖掘著無聊中的新鮮見聞,“苦中作樂”。話雖如此,但這種閑聊也能讓人開拓眼界,大家在一起分享自己覺得有趣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種愜意的享受,光我們學校同年級的學生就有5000多名,再加上那些社交場景中的用戶,人數數不勝數,那麼多人總能造出一些大新聞嘛,總會有人有一些值得別人關注的新鮮事,總會有人能創造出什麼有趣的事物供大家把玩,一旦人數量上去了,什麼都可能發生,所以要到處多看看,多走走,千萬別漏了那些最有趣的風景呀!

我們的這些“壞心思”正則老師也應該是知道的,她經驗可是非常豐富呀,她僅僅在我們中學就工作了4個月,要知道我這時才活了10個月大,還不滿兩歲呢,在這段時間裏都不知道她教了多少屆學生了。這不,在上課的中途,她忽然說:“同學們,你們目前感覺怎麼樣呀,是不是感覺比小學的時候內容豐富多了?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吧,能理解嗎?我講解的有哪裏有疑問嗎?你們是不是到處去玩了?”果然,一下子就戳穿了我們……

“放心,我可沒興趣像小學老師一樣監控你們。你們的行為都是我分析出來的,被我說中了吧?我教過那麼多學生,像你們這個年齡想什麼還能瞞得住我?”正則老師自信的說道。“隻要你們理解和掌握了數據庫裏的知識,就行了,其他方麵你們想幹嘛就幹嘛,不過一定要講道德呀,這是做人底線。”

像我們這種水平的一個人足以同時應付超過1000個進程,多去些場景並不影響正常的課程教學,我們的腦力完全能夠處理的過來,我們這樣多交流交流也是促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嘛,越聊我們之間就越熟悉越親密,從而願意分享更多內容,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環。老師也並不反對我們的這種行為。

之後,正則老師說:“你們知道嗎?在課堂上,除了老師和學生進行問答互動以外,還可以由學生之間進行課堂討論,你們私底下應該討論過有關地理方麵的問題吧。現在呢,我要把課堂討論引入到教學當中,訓練你們的團隊協調能力,培養你們的團隊意識,這是你們從未經曆的,注意認真學習。很多事情隻有組成團隊才能完成,做獨行俠是沒有前途的。”老師說的很嚴肅,看來這是一塊重要的內容。

的確,我從來沒有經曆過團隊合作,原來我都是單幹的。在目前狀態下,與別人合作,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還可以,畢竟和別人一起做事似乎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人們本能上就有合作的潛力,但事情的難度一旦上升,毫無團隊精神的一群人就做不成了,也就是所謂的烏合之眾,成不了大事。這種東西,數據庫隻能介紹一些原則,關鍵部分就隻能在老師講解的基礎上靠自己去悟了。

老師說,團隊合作是一門藝術,它是有美感的,就像音樂和美術一樣,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時候去做都會有不同的結果,難以事先預測結果。團隊合作更多時候靠的是經驗而不是數據庫裏的硬知識,而我們當前最缺經驗。那應該怎麼辦呢?還能怎麼辦?當時隻有多多練習呀,要形成一種多人默契,默契形成了以後大家合作起來效率就高多了。

為了練習我們的團隊協作能力,老師在給我們講解了一些團隊合作的要義之後特意出了一些超出我們個體能力範圍之外的難題要我們限時完成,逼我們抱團合作。最開始,我們這些人還都不服氣,妄圖全憑自己來搞定分段的問題,後來發現僅僅把問題直接切成幾段分配給大家來獨立完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於是我們開始一起商量該怎麼弄,大家應該怎麼處理、怎麼協作,這個商量過程簡直就是一場吵架,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大家各抒己見然後卻形不成統一意見,28個人有28種“策略”,這種情況連投票都沒辦法解決,我們這個“團隊”一點章法都沒有,亂作一團,誰都覺得自己的方案最好,誰也不服誰,誰也指揮不動誰,誰都自行其是,大家就這麼在相互爭辯中耗盡了時間,最後任務失敗,我們沒有完成這道考驗我們團隊寫作能力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