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年),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

魯迅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6歲時入私塾,12歲到“三味書屋”,拜壽鏡吾為師。在這裏,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餘廣泛涉獵小說、野史、筆記等雜書。13歲時,魯迅家裏發生變故,先是祖父因故入獄,接著父親得了重病,經濟狀況一下子陷入困頓。因此,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藥店,飽受著周圍人的冷眼和歧視。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去世,更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和人性的思考。

18歲時,魯迅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他先去了南京水師學堂,後又改入路礦學堂。在此期間,魯迅開始學習物理、數學、化學等現代自然科學知識,並閱讀外國文學與科學著作。特別是嚴複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的《天演論》,使他接觸了進化論思想。

1902年,魯迅到日本留學,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他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希望畢業以後回國救治像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在仙台,他雖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學的藤野嚴九郎先生那樣關心自己的老師,但也不時受到歧視;特別是有一次課堂裏放映記錄日俄戰爭的幻燈片,看到一個替俄軍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旁邊竟站著一群中國人在圍觀。魯迅受到極大震動,覺得醫治精神上的麻木比醫治身體上的病弱更為重要,於是決定棄醫從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

1909年,魯迅回國後從事教育工作。五四運動前夕,魯迅在朋友的鼓動下,提筆寫了《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這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小說借一個“狂人”之口,對幾千年的舊傳統提出了大膽的質問:“從來如此,便對麼?”揭露中國封建社會的曆史是一部“吃人”的曆史,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之後,魯迅又寫了多篇小說,並編為《呐喊》《彷徨》兩本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曾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醒,“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例如,《藥》表現了華老栓一家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故鄉》通過閏土一聲“老爺”顯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祝福》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同時,魯迅還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衝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隻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為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裏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看客”,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裏,孔乙己的不幸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隻是圍觀著取笑他;在《祝福》裏,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在《藥》裏,革命者夏瑜懷著“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信念,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著去“看”他被殺,茶館裏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在這些描寫的背後,讀者不難感覺到,魯迅是在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他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就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

魯迅的小說不隻是以“表現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別”吸引了廣大讀者。早就有人指出,魯迅的每一篇小說都試驗著采用一種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顯示了魯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例如,他的《狂人日記》用的是“日記體”,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孔乙己》又別出心裁地選用酒店的“小夥計”來講述故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同時觀察與描寫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酒客與老板的麻木與殘酷,而“他”自己也逐漸參與到故事中來,先是“附和著笑”,後又冷酷地拒絕了孔乙己教自己識字的好意,終於成為“看客”中的一員。《藥》更是出人意料地將小說的主人公夏瑜置於“幕後”,而以主要篇幅描寫人們對他的犧牲的種種反應,讓讀者在自己的想象中來完成他的形象。《故鄉》《祝福》這樣的“第一人稱敘述”的小說,都講了兩個故事:在講述“他人”的故事(閏土的故事、楊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濃鬱的抒情性,兩類故事互相滲透、影響,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結構。魯迅這樣自覺的形式試驗,使他成為“創造新形式的先鋒”,深刻地影響著後來的作者。

在寫作《呐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詩《野草》(作於1924-1926年,1927年出版)。這是兩部寫法與風格迥異的現代散文的經典。《朝花夕拾》最初陸續在報刊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回憶童年往事。《野草》是另一類散文,是“夢”的產物:全書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夢見”為開頭,展現在讀者麵前的是一個個奇詭的世界。

魯迅在進行小說、散文創作的同時,又在《新青年》等報刊雜誌上發表雜文。五四前後,他在北京期間所寫的雜文,編有《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魯迅因北方反動勢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後在廈門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任教,這一時期的雜文主要收在《而已集》裏。1927年底,魯迅定居上海,開始了他“最後十年”的生命曆程,並以主要精力進行雜文創作。先後出版有《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