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教學的方法(3)(1 / 3)

在參與性練習中,由於把評改作文的權利交給了學生,這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使學生每次作文都有所提高,教師須從學生作文中及時得到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示範、指導,肯定優點,指出不足。素描教學是以觀察為開端,觀察則以現實為基礎,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進行充分而合理的想象,可以允許適當“虛構情節”,但這種思考與想象必須符合客觀實際,而不是漫無邊際地胡編亂“造”。在“互評”中,既重視“雙基”,又注意啟發思維,要求在寫作中準確反映觀察、記憶和想象的內容。如寫人物動作,主要評論動詞是否用得確切;寫人物對話時,重點評議人物對話的順序與完整,交流、歸納表示神態和心理活動的詞彙;寫靜物時則評議比喻描寫是否恰當。互評時在教師有意識的指導和示範下,通過全班學生的評議、比較,彼此模仿,促使他們不斷學會運用從教材和課外閱讀中搜集到的語言素材,來表達他們所觀察、思考與想象的內容,這樣日積月累逐漸豐富和擴大學生們的“詞彙倉庫”,為創造性作文積累了豐富的原材料。

3.自主性練習

是指學生獨立的練習。由於寫作技能的獲得是一個主動模仿的過程,因此在自主性練習中,學生的模仿是對參與性練習階段的“內化”,這時同化的平衡被打破,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創造性想象的活動方式表達出來,具有對現實進行轉換的特點,能將參與性練習中模仿來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以適合其個人心理特點的方式充分運用想象表達出來。自主性練習時,學生獨立寫作,能按照自己的觀察和理解來寫作,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進行練習,這時就由參與性練習的“模仿”,過渡到自主性練習的“創造”了。

三、師生角色

1.教師角色

在示範—模仿式中,教師仍是教學的“組織者”。他所扮演的角色,一是認真做好示範,因為學習技能一開始就需要有良好的示範,並與積極的思維活動相聯係。在素描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互評學生習作中的遣字造句、布局謀篇和思想感情的表達等,讓學生學會和掌握寫作的技能、技巧;二是多為學生創造練習的機會。掌握技能要靠多練,教師要運用教育機智,抓住適當時機,為學生提供練習機會,如鼓勵學生自告奮勇將自己的習作朗讀給大家聽,或每個小組在相互交流基礎上,派出寫得最好的同學上台朗讀作文,讓其他同學記下那些好詞好句,選出好的作文作為模仿的樣本。

2.學生角色

學生仍是教學的“被組織者”,是學習的主體,他扮演的角色,一是有目的的模仿。有明確目的要求的練習是掌握技能的先決條件,練習不僅是某一活動的反複,更應與智力活動緊密結合;二是掌握練習的方法。學生應在每次練習後,檢查自己的練習成效,保存和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之處。善於吸取他人長處,取長補短,有助於鞏固和提高已獲得的技能。

(第六節)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

一、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麵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製作用。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目前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組織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強度的、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情緒過強和過弱以及情緒不佳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情境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鬆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