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的認知是一個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眾所周知,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意知覺、有意記憶、有意注意、有意再認、有意重現(回憶)、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創造的)、邏輯和言語思維、有意體驗等等。但遺憾的是,包含如此豐富內容的意識心理活動仍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正在於誘發和利用無意識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
自弗洛伊德以來,無意識心理現象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所謂無意識心理,就是人們所未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是主體對客體的不自覺的認識與內部體驗的統一,是人腦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無意感知、無意識記、無意再認、無意表象、無意想象、非言語思維、無意注意、無意體驗等等。該定義強調無意識心理活動具有兩個方麵的功能:①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認知作用。如我們在邊走路邊談話時,對路邊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東西並未產生有意識的映象,但我們卻不會被路上的一堆石頭絆倒。原因就是“石頭”事實上引起了我們的反映,並產生了“避讓”這種不自覺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軀體反應;②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內部體驗作用。常言的“情緒傳染”就是無意識心理這一功能的表現。例如我們會感到無緣無故的快活、不知不覺的憂鬱,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結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狀態,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較長時間的情緒色彩。
研究表明,無意識心理的上述兩個功能直接作用於人的認知過程:首先它是人們認識客觀現實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們有效地進行學習或創造性工作的一種能力。可見,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是人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學的目的就在於盡可能地調用無意識的這些功能,也就是強調於不知不覺中獲得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五、人的認知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的過程
教學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在其中。否則,人們常言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論依據。在教學這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由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其中師生間存在著兩條交織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識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依存,從不同的側麵共同作用於教學過程。知識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學內容,信息載體是教學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師生情緒情感的變化,其載體是師生的表情(包括言語表情、麵部表情、動作表情等)。無論哪一條回路發生故障,都必然影響到教學活動的質量,隻有當兩條回路都暢通無阻時,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運用情境教學首先需用“著眼發展”的觀點,全麵地提出教學任務,而後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級特點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