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麻辣花鰍(1 / 3)

第十四章麻辣花鰍

中原二幫三世家四大門派中的“四大門派”,又以兩門兩派細分。兩門指的是巴蜀唐家,京都天聖。兩派指的是嵩山少林,秦川泰華。

其中少林,佛門子弟皆遁入空門,素來慈悲為懷,從不埋入世俗風雲,招惹血雨腥風。而京都天聖實乃天子禁軍,良將濟濟,高手如林,沙場上強弓長槍,金盔銀甲的皇家威嚴,並不屑與一般江湖之士相提並論。

所以當今武林之中,正真有資格掌控大局的,隻剩下通曉奇門遁甲之理的泰華,與獨握機關玄甲之術的唐門。葉知青知道“血衣門”有所圖,但並不知道其中詳情。現在看來,似乎“唐門”是他們所謀之事的下一步。

唐門是家族門派,雖然曆史久遠,聲名遠揚,但其真實麵目並不為人所熟知。因為唐門弟子素來行事詭異,行為飄忽,獨來獨往,發明和善用各種毒藥與傀儡,常人根本無法近身。

因此武林人士多以為,唐門算不上是名門正派,應算“邪派”,其暗殺手法的毒辣,不亞於傳說中的“八器”,應該早些除掉,以免後患。可是,口誅筆伐雖然不斷,但從沒有人敢出手挑戰這“邪派”,到頭來能做到的不過是敬而遠之罷了。

直到唐嘯坐上了堡主之位,唐家招式才終於有機會被群雄窺探到一二。這百年難遇的機緣便是每五年的“風唐”對決。能和“天下第一快劍”的風無痕打成平手的人,自然不是什麼平庸之輩。

唐嘯所用兩套內功《毒經》,《無名戰羅》,兩套武學《千機掃》,《千魂裂》,及配合傀儡所立陣法《流星追月》,一時名聲鵲起,口傳相頌。

有人說唐嘯傻,唐家藏了幾百年的秘密被他一時衝動,悉數抖了出來,自有高手要來見招拆招了,“邪派”的末日看來就要來臨了,唐家集的繁榮就要消失殆盡了。可其實唐嘯心中自有打算,他認為,江湖對唐門的猜忌已經沉積太多,若再不出手震動一下人心,將來還有誰會把唐家放在眼裏呢?

他的確達到了目的,但也沒料到的是這一震,還震到了“血衣門”的心坎裏。人怕出名豬怕壯,血衣門如今欲將唐門化作為自己的力量,半個魔爪已經伸進了唐門腹地。

藥王雖然居位血衣門下長生殿首尊之位,可從不願參與所謂的例會集合。但他心中倒也是覺得,拿下正是如日中天的唐門,這一步走的,確是合情合理,毫不意外。比起其餘三大門派,正在風口浪尖上的唐門無疑是當今江湖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個。加上過度的招人耳目,撕破了蒙在唐門臉上的神秘麵紗,使它破綻百出,可以輕取之。

但葉知青隻知道血衣門盯上了唐門,卻並不知道“血衣門”到底盯上了唐門的什麼。不過他也不願意知道得太多太深,因為他覺得如果自己知道的越多,今後可能就越難全身而退,越難回到藥王穀與芙兒重聚。這些年來他隻是一味奉命行事,從不多問緣由,再肮髒的差事,他都可以忍。盼隻盼著,無論血衣門的最後目的是什麼,無論是成是敗,總有塵埃落定的那一天,總有可以回家的那一天。

屆時若是那男童再來拜師,自己一定會收下他。

******

藥王在唐家堡住下半年有餘,已是到了開春的季節。可能是因為許久沒有回那沙旱之地的緣故,這些時日,他的心情跟唐婉心院子裏盛開的春菊一同,開朗了不少。

唐大小姐的閨房裏,張簡齋正在給依然昏迷在病床上的她行針療病。“一指判生死”手上所持的奶白色象牙針筒上,雕刻著一副栩栩如生的蓬萊仙境,凹凸有致,入墨細巧,讓人身臨其境。藥王不是第一次見他拿出這針筒了,卻每每還是不禁在心中感歎,自己從來沒有見過如此脫凡出俗的藥具。倘若說搗藥的黑缽是渾然天成,那麼這放針的針筒便是獨具匠心。

隻見張簡齋已是汗流浹背,但是手依然平穩的很。他從筒中捏出最後一根長金針,慢慢旋刺進了唐婉心的腳心。這一針竟也花了約莫半柱香的時間,那虎口長的金針,最後隻露了半截在膚外。葉知青對這年輕人早已是刮目相看,醫術之高明並不在自己之下,術業有專攻,自己精通的是“內”,張簡齋精通的是“外”。隻不過如此人才,卻為邪教做事。藥王覺得,“蓬萊仙境”再美好,放在此人手裏到底還是暴殄天物。

加上侍奉的家仆,總共有七人擠在這間狹小的裏屋之中,誰也不敢出聲響。獨能聽得院中春啼鳥的鳴叫,和唐堡主唐嘯因坐立不安而發出的動靜。

唐堡主在一旁摩拳擦掌,左顧右盼。雖然也是不敢說話,怕驚到了張先生,但藥王知道他定是覺得心疼極了的。也難怪,反觀唐婉心全身布滿金針二百餘支,每一根針插在疼愛的女兒身上,不也就如同插在了這位父親的心裏嗎。

此時,兩個候著的丫鬟也都背過臉去,不忍再看自家小姐,好似田裏的草人,被頑皮的孩童紮的滿身稻穗般的慘狀。藥王見針已下完,便開口安慰唐嘯道:“唐堡主不要過於擔心,張先生每日行針百餘支,唐姑娘渾身上下也沒有留下一處傷口,可見他醫術了得。”

唐嘯眼眶黝黑,臉皮下垂,無力得點點頭,癱坐回紅木椅子裏,閉目養神片刻。這半年來,唐嘯將堡內所有事務都推給了弟子去操辦,再也沒有踏出家門半步。除了偶爾練功,備戰來年與風無痕的決鬥,其餘時間都待在唐婉心的床邊,為的是哪天女兒一睜眼,不至於看不到親人在身邊而心急。要說勞累,醫者是手累,他是心累,往往精神的疲憊更難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