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早期動植物地理分布(2 / 2)

《周禮》一書則比較全麵地反映當時積累的生物學知識,並和國計民生緊密結合在一起。這部著作中的許多地方強調對各地環境和生物的認識。

《周禮·大司徒》記載:依據土地同所生長的人民和動植物相適宜的法則,辨別12個區域土地的出產物及其名稱,以觀察人民的居處,從而了解它們的利與害之所在,以使人民繁盛,使鳥獸繁殖,使草木生長,努力成就土地上的生產事業。

辨別12種土壤所宜種植的作物,從而知道所適宜的品種,以教民種植穀物和果樹。這裏的記載表明,那時的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分辨各種野獸的名稱和類別,以用作認識各地生物的基礎。

《周禮》中首先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大類。並進一步將動物分為“小蟲”、“大獸”,約相當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小蟲包括龜屬、鱉屬、蚯蚓、魚屬、蛇屬、蛙屬、蟬類、蟲屬等。大獸包括牛羊屬、豬豕屬、虎豹貔等毛不厚者之屬、鳥屬等。反映出我國很早就知道有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區分。

《周禮》中有不少內容涉及生態學問題。書中提到辨別土地的出產物、名稱及所宜種植的作物,表明已經注意土壤與植物的關係,強調了在種植莊稼時先調查土壤情況。比如“山師”之職掌管山林類型的劃分,分辨各類林中產物及其利害關係;“川師”,之職掌管各種河流、湖泊的產物與利害關係等。

《周禮》一書不僅關注動植物的一般分布,而且還注意到動植物分布的界限。比如說南方的橘樹移植到北方,就會變成小灌木,橘子也會變成不能吃的“枳”;動物中的鵒等的分布也有類似情況。這是當時人們在長期的觀察自然、引種植物和狩獵中得出的經驗總結。

當時的人們已注意到木材內部的結構與光照等環境因子的關係。比如認為向陽麵紋理細密,向陰麵紋理疏柔。這一觀察實際已涉及植物生態解剖學問題。

在有些章節中,作者也記述了人們對植物與水分因子的關係的關注。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周禮·大司徒》中的這樣一段記載,是對“五地”的土地情況、動植物的特點、人群等進行係統的論述,體現了人們對生物與環境關係認識的深化。

在山地森林裏,分布的動物主要是獸類,植物主要是帶殼鬥果實的喬木。那裏的人毛長而體方。

在河流湖泊裏,動物主要是魚類,植物主要是水生或沼生植物。那裏的人皮膚黑而潤澤。

在丘陵地帶,動物主要是鳥類,植物主要是梅、李等核果類果木。那裏的人體型圓而長。

在衝積平地,動物以甲殼類為主,植物以結莢果為主的豆科植物。那裏的人膚色白而體瘦。

在濕窪之地,動物以蚊、虻昆蟲為主,植物則以叢生的禾草或莎草科植物為主。那裏的人胖而矮。

這段話雖然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刻板機械色彩,但不難窺見,在2000多年前,我國人民已具有初步的生態係統概念。

《周禮》一書的有關記述,比《禹貢》更細致、全麵。它不但有詳盡的規劃分工,還有嚴密的資源管理設置。其中所反映的生態學知識更為具體、豐富和層次分明,在深度和廣度方麵都有了新的進步。

總之,從《禹貢》、《山海經》和《周禮》的有關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從宏觀上對各地的植被做了一定的考察,具有一定的植物地理學思想。這是長期實踐促使人們了解什麼地方分布什麼生物,適宜栽植何種類型的作物,不斷熟悉各地環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