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中,生物資源,特別是森林資源是人們獲取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重要源泉。即使在農業生產有了發展的情況下,野生生物資源對人們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古代的人們逐漸認識到保護森林和生物資源的重要性。產生了初步的環境保護意識並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
從遠古時期起,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有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思想。
這種思想,常常是不自覺的,甚至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例如上古時代,人們曾把山川與百神一同祭祀。
商湯還在做諸侯時,有一次到郊外散步,發現有人在張網捕鳥。讓商湯感到驚訝的是,其所張之網,不是一張,而是4張,有從四麵八方合圍之勢。
對於鳥來說,就隻有進的道,再也沒有逃生的路了。
然而,更讓商湯吃驚的是,那位捕鳥的人還在那裏念念叨叨:“讓天下所有的鳥都進入我的網中,而且是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越肥越好。”
這激起了商湯的憐憫心腸。
他對捕鳥人說:“你這樣捕鳥,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鳥一網打盡嗎?”於是,他就讓捕鳥人把四麵中的三麵撤下去。還告訴捕鳥人應該這樣說,“想往左飛的就往左飛,想向右飛的就向右飛,那些命不好的就飛到我網中吧!”
這個消息傳到諸侯耳中,都稱讚商湯的仁德可以施與禽獸,必能施與諸侯,因此紛紛加盟。後來,商湯的部落越來越強大了,建立了商王朝。
商湯網開三麵的故事,是我國古代君侯保護自然資源的最早記載。其實,古代的人們在獲取生產和生活資料時,不斷地對自然環境進行幹預,反過來環境也產生一些反作用。這就促使一些有識之士日益關注如何防止人們的生活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在我國許多古籍中,都有關於生物資源保護的記載。比如:《尚書》、《史記》、《孟子》中說,舜命伯益為“虞”,就是掌管山澤草木鳥獸蟲魚的官員,伯益曾放火將一些山林燒毀,以趕走毒蛇猛獸。
《禹貢》則記載了大禹在治理洪水時,也曾大規模砍伐樹木;《詩·大雅·皇點》中還記載周人在古公亶父時期,百姓砍除樹木,營建居住點和毀林開荒的情況。
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發生這種向自然獲取資源的情形是必然的,並且可能延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由於人們對森林及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情況日趨嚴重,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春秋時期的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的《管子》一書,反映了人們對於破壞環境的惡果有很深刻的認識。其作者非常強調山林湖澤的生物資源對於國計民生的重要性。
《管子·輕重篇》指出:虞舜當政的時代,斷竭水澤,伐盡山林。夏後氏當政的時代,焚毀草木和湖澤,不準民間增加財利。燒山林、毀草菇、火焚湖澤等措施,是因為禽獸過多。
伐盡山林,斷竭水澤,是因為君王的智慧不足。客觀地分析了前人破壞自然環境的原因。
在論及山澤林木的重要價值時,《管子》記載:
山林菹澤草萊者,薪蒸之所出,犧牲之所起也。故使民求之,使民籍之,因以給之。
這裏十分明確地指出了山林川澤等自然生物資源對於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在《孟子》中介紹了牛山的情況。牛山位於古代齊國的東南部,即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南。那裏原來林木茂盛,但是至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經變成了禿山。
孟軻認為,牛山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因為這裏的樹木被不斷的亂砍濫伐,加上牛羊等牲畜糟蹋破壞的結果。誠如孟軻所指出的“苟失其養,無物不消”,體現了人們對森林被嚴重破壞的狀況所表示的擔憂。
另一個思想家荀況在《荀子·勸學篇》記載:“物類之起,必有所始……草木疇生,禽獸群焉……樹木成蔭而眾鳥息焉。”
這幾句話的大意是說,凡一種事物的興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樹林繁茂陰涼眾鳥就會來投宿。
不僅如此,荀況還進一步指出,如果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那麼動物就會難以生存。他說山林繁茂禽獸才得以棲息,而山林被破壞,鳥獸就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