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名人點擊—墨子(1 / 2)

1.墨學創始人

墨子,魯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木石鎮境內),約生於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漢族人。他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墨子》一書,墨學在當時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學派,它與孔子創立的儒學並稱為“顯學”。墨子死後,墨家被分為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2.墨子的光學思想

墨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學者和大師,在我國古代曆史上,他和他的弟子所創立的墨學曾經產生過深遠而有意義的影響。在《墨經》一書中,墨子對認識論、邏輯思想,特別是關於宇宙論、物理學、數學、機械製造、軍事等自然科學方麵所闡述的言論和觀點,其思想之深邃,內容之廣泛,可以說震動了當今的學術界。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墨子的這些言論和觀點能出自墨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顯得尤為珍貴。

本節中,我們著重探討墨子在光學方麵的研究。

(1)光與影的關係

《墨經》一書中,墨子通過對運動物體影像變化的觀察,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也就是說,運動著的物體的影也是隨著物體在運動著的。不過這一說法,在現代看來,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當運動著的物體位置移動後,它新的影像是在位移後形成的,前一瞬間所形成的影像已經消失。它的影子是由於新舊影像隨著物體運動而連續不間斷地生滅交替所形成的,並非是原有的影像運動到新的位置,所以不是影像自身在做運動。墨子的這一命題,被後來的古人所繼承,並由此而提出了“飛鳥之影未嚐動”的命題。

(2)物體的本影和副影

在物體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上,墨子指出,如果光源是點光源,物體則隻有本影出現。如果光源不是點光源,由於從各點發射的光線產生重複照射,從而使物體產生本影和副影。

(3)小孔成像

墨子在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之後,明確指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他解釋說,由於光的直線傳播特性,當光線經過物體穿過小孔時,物體上方成像於下,物體下方成像於上,因而所成之像為倒像。同時,他還論述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係,並指出,當物體端正或光源近時影短粗,當物體傾斜或光源遠時影長細,如果光是反射光,則影形成於物與光源之間。

(4)關於平麵鏡、凹麵鏡、凸麵鏡的論述

在《墨經》中,墨子對平麵鏡、凹麵鏡、凸麵鏡等進行了相當係統的研究,並提出了幾何光學的一係列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