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德爾所觀察到的現象,直至1955年才得以投入到實際應用。最初,這種光導纖維僅用在醫學上。通常,現代的光纖通信,應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即把光的全反射限製在光纖內部,用光信號取代傳統通信方式中的電信號,從而實現了信息的傳遞過程。
(3)掃除攔路虎—光纖的誕生
人類一直以來,從未放棄過對理想的光傳輸介質的尋找。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發現了透明度很高的石英玻璃絲可以用來傳光,我們把這種玻璃絲稱為光學纖維,簡稱為“光纖”。之後人們用這種材料製造了在醫療上使用的內窺鏡,如胃鏡,它可以傳送距離一米左右的體內情況。但是,它隻能用來傳送短距離信息,因為它的衰減損耗很大。通常,光的損耗程度是用每千米的分貝來衡量的。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即使是最好的玻璃纖維的衰減損耗仍在每千米1000分貝以上。因此,在當時,有很多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放棄了光纖通信的研究,認為用玻璃纖維通信希望渺茫。
(4)舍我其誰—光纖通訊的飛速發展
1970年,激光器和低損耗光纖這兩項關鍵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因此,光纖通信開始從理想變成可能。這一技術進展立即引起了各國電信科技人員的重視並競相進行研究和實驗。
這之後,美國的貝爾研究所發明了低損耗光纖的製作法,即CVD法。1977年,幾乎在同時,貝爾研究所與日本電報電話公司成功研製出了壽命長達100萬小時(即實際應用中可用10年左右)的半導體激光器,它是一種真正意義上實用的激光器。1977年,在美國的芝加哥市,世界上第一條光纖通信係統投入商用,速率為每秒45兆字節。
進入實用階段以後的光纖通信,在應用發展上極為迅速,我們從其應用的光纖通信係統的多次更新換代就可以看出來。70年代的光纖通信係統主要應用多模光纖,80年代以後,開始逐漸采用單模光纖,等到進入90年代以後,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光纖放大器、波分複用(WDM)技術等新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市內電話中繼和長途的通信幹線,已經成為了通信線路的骨幹。
(5)共和國的“光之路”
20世紀70年代,國外的低損耗光纖獲得突破性發展以後,我國也從1974年開始了低損耗光纖和光通信的研究工作。
70年代中期,我國研製出了低損耗光纖和室溫下可連續發光的半導體激光器。1979年,北京和上海兩地分別建成了市話光纜通信試驗係統,它比世界上第一次現場試驗晚了兩年多。以上的這些成果,使我國成為當時擁有光纜通信係統試驗段的幾個國家之一,標誌著我國光通信研究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的光纖通信的關鍵技術已經進入了國際先進水平的行列。
從1991年以後,國家將重點從長途電纜通信係統的建立轉移到大力發展光纖通信上麵來。在“八五”期間,我國已經建成了總長度達33,000公裏、含22條光纜幹線的“八橫八縱”的大容量光纖通信幹線傳輸網。1999年1月,我國的第一條最高傳輸速率的國家一級幹線(濟南至青島)係統建成,使其光纖通信的容量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了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