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全都獲益匪淺,全世界都感謝他的教誨,那專屬他個人的東西,早已傳遍廣大人群。他像行將隕滅的彗星,光華四射,把無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結合。
1955年4月18日,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病逝。他在留給後人的生前遺囑中寫道,在他死之後,把他的骨灰撒在不為人知的地方,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不發訃告,火化時免除所有的花卉布置及音樂典禮、免除所有公共集會。根據遺囑,愛因斯坦火化時,隻有他的大兒子漢斯·愛因斯坦,遺囑執行人、經濟學家納坦,他最忠實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諾伊施泰因,圖書管理員範托娃及他的妻子等12人在場。小教堂裏一片寂靜,沒有奏樂,沒有花卉。在結束儀式時,愛因斯坦的遺囑執行者納坦代表全世界的人們和他自己念了上麵這首歌德悼念席勒的詩,表達了對“這一位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巨人”深深的敬意和哀思。
1.“時代偉人”—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英文名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西南的烏耳姆城,1955年4月18日在美國病逝。愛因斯坦是美國國籍的猶太人,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係”的提出者及“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其實,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到了三歲多還不會講話。他的父母親很擔心他是啞巴,曾經帶他去醫院做過檢查。還好,事實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盡管這樣,愛因斯坦每講一句話都必須經過認真地思考,非常吃力,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和中學時,舉止緩慢,不愛跟人交往,功課很平常,所以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特別是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並因為擔心他在課堂上影響其他的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小時候的愛因斯坦常常愛找他的叔叔問問題。叔叔雅各布,是一位工程師,在他的電器工廠裏專門負責技術方麵的事務。叔叔非常喜愛數學,每當愛因斯坦問他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講給他聽。可以說,愛因斯坦較早地受到了科學和哲學的啟蒙,他的叔叔功不可沒。
愛因斯坦的父親則是一個樂觀和心地善良的人,盡管生意做得並不好,但是每個星期都有一個晚上要邀請來慕尼黑念書的窮學生吃飯,也就是說,救濟他們。在這些學生中,有一對猶太兄弟麥克斯、伯納德,來自立陶宛,他們和長著黑頭發和棕色眼睛的羞答答的小愛因斯坦成了好朋友。他們都是學醫的,喜歡閱讀書籍,興趣廣泛。麥克斯常常借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給他看,可以說是愛因斯坦的“啟蒙老師”。在愛因斯坦十二歲那一年,麥克斯送給他一本施皮爾克的平麵幾何教科書,愛因斯坦看了之後感覺非常受益,以至於他在晚年時還念念不忘。當他回憶起這本神聖的小書時,他說:“這本書裏有許多斷言,如‘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它們本身雖然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致於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他說,這種斷言給他留下了一種難以形容的明晰性和可靠性的印象。之後,從一部卓越的通俗讀物中,他還非常幸運地知道了自然科學領域裏的主要成果和方法。這些,不僅增進了愛因斯坦的知識,而且還撥動了年輕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了他對一些問題的深思。
1896年10月,愛因斯坦考進了蘇黎世工業大學,在師範係學習數學和物理學。他時常對學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認為這使人沒有興趣、沒有時間思考其他問題。幸運的是,在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真正窒息科學動力的強製教育要比其他大學少得多。在蘇黎世工業大學,愛因斯坦充分地利用學校中的自由空氣,把精力和時間集中放在自己所熱愛的學科上。愛因斯坦有著非常驚人的自學本領、分析問題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廣泛地閱讀了赫爾姆霍茲、赫茲等物理學大師的著作,其中,最讓他癡迷的是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