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N-20潛射彈道導彈是特別為“台風”級核潛艇而建造的,由於它的射程遠,加上台風級核潛艇冰下作業能力,使得潛艇很難攻擊。它雖然有較佳的精確度,但是美國並不認為目前的SS-N-20潛射彈道導彈(不包括其後的改良型)具有摧毀硬性目標的能力。
因此,SS-N-20潛艇彈道導彈被認為是用來攻擊一些未經非常強化工事的目標,所以可說是二次打擊的武器。此外,它被認為具有在發射前重新輸入目標資料的能力。
前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同樣因為經濟原因而無力負擔“台風”核潛艇龐大的維護費用。
因此,在美國的援助資金支持下,俄羅斯拆除了三艘潛艇,另外兩艘被封存,還有一艘被改裝成發射新型潛射導彈SS-NX-30的潛艇。顯赫一時的SS-N-20也就隨之全部退役了。
3.“北風之神”的權杖——SS-NX-30潛射導彈
俄羅斯在前蘇聯解體以後,無力來維持其龐大的軍事機器,因而包括“台風”核潛艇在內一大批軍事項目就此退出俄軍的戰鬥序列。
為了彌補“台風”核潛艇退役後,留下的實力空白,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就應運而生了。
這種潛艇比起龐大的“台風”,體型更加瘦削,隱蔽性更好,為了給這種潛艇配備潛射導彈,俄羅斯的官員們通過招標選中生產了鼎鼎大名的“白楊”和“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的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研製的SS-NX-30導彈。SS-NX-30又稱為“布拉瓦”,它與“白楊-M”一樣,為三級固體彈道導彈。
導彈研製的初衷是既希望盡早投產,又能減少研發成本。這樣不僅可以使俄海軍與戰略火箭兵實現曆史性的裝備型號統一,還能扭轉俄海軍潛射導彈型號新老雜陳的現狀。但是,導彈在研製過程中的坎坷命運說明了原本的設想是不切實際的。
“布拉瓦”借鑒了“白楊”-M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經驗,具有突防能力強和圓概率誤差較小等特點。該導彈與“白楊”外形相似,隻是射程略微降低,隻有1萬千米。
“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仍然采用三級火箭助推,使用固體燃料作為推進劑。與液體燃料火箭導彈相比,“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具有更長的待命時間,在接到發射命令後數分鍾之內便可以發射。為了能夠突破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俄羅斯還在導彈上加裝了防輻射及電磁幹擾的防護罩,增加誘餌裝置等。
然而,“布拉瓦”的服役日期一再被推遲,因為從2003年一直到2009年設計部門一共進行了12次試驗,其中隻有7次成功。“布拉瓦”原本打算在2009年和“北風之神”的首艦一起服役,但是當“北風之神”級潛艇下水以後,“布拉瓦”還不得不進行4或5次試驗。
更加令人沮喪的是當初設計部門承諾的通過互換零件達到減少成本的美好願望完全落空,隨著導彈不斷的改進,可以互換的零件越來越少。問題是俄羅斯國防部沒有別的選擇,大把的經費已經花出去了,如果“布拉瓦”研製失敗,根本沒有其他的導彈可以選擇。沒有導彈,核潛艇隻能成為世界上最為昂貴的廢金屬。
“布拉瓦”屬於最輕型的導彈之一,發射重量為36.8噸。設計師們保證導彈能夠攜帶10枚核彈頭,飛行距離不少於8000千米。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新導彈的投擲重量為1.15噸(而俄海軍目前的主要裝備“藍天”導彈的投擲重量幾乎是其2倍)。而這卻是導彈的最重要參數,是其戰鬥力的決定因素。這一重量包括彈頭重量、分離出的最後一級重量、控製係統重量等。俄軍方沒有公布“布拉瓦”的彈頭重量,但很明顯,彈頭屬於超輕型。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巨大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