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納米材料所存在的不同形態可將它劃分為納米微粒、納米薄膜(多層膜和顆粒膜)、納米固體等。那麼,它們分別有什麼特征和應用呢?
1.納米微粒
納米微粒是納米體係中的典型代表,它一般為球形或類球形,它的形態與它的製備方法有密切的關係,屬於超微粒子範圍,一般在1納米~1000納米之間。由於納米微粒的尺寸小、比表麵大且具有量子尺寸效應等,因此它具有不同於常規固體材料的新特性,並且與傳統材料科學中的尺寸效應也有一定的差異。例如,當納米微粒的尺寸減小到數個至數十個納米時,原來是良導體的金屬會變成絕緣體,原是典型的絕緣體會變成導體,原為p型的半導體可能變為n型等。常規固體在一定條件下其物理性能是穩定的,而在納米態下其性能就受到了顆粒尺寸的強烈影響,出現幻數效應。從技術應用的角度講,納米顆粒的表麵效應等使它在催化、粉末冶金、燃料、磁記錄、塗料、傳熱、雷達波隱形、光吸收、光電轉換、氣敏傳感等方麵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因此,納米微粒是納米材料中應用最廣泛的一類。
此外,根據納米微粒的特性可以把它分為3種類型。自然形成的,例如火山噴發產生的微細顆粒;偶然產生的,例如引擎在燃燒燃料時產生的廢氣;人工設計製造的,例如為了使用而專門製造的。同時,根據它的可溶性又可以把它分為可溶和不可溶兩類,後一類在被釋放到環境中後會產生很大的潛在毒理學影響。
對於自然形成的和偶然產生的納米微粒,它們是由單個原子組合成為全新的化合物,原本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些化合物的,但是,環境變化後,這些大顆粒對等物就會變成納米級的小顆粒。有些納米微粒是“固定的”,即被包含在某種材料之中,而其他的納米微粒則是“自由的”,可以被釋放到自然環境中。
人工設計製造的納米微粒,一般是為了滿足某方麵的需要而將通常使用的普通材料,如碳、金屬氧化物和貴金屬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從較大的顆粒縮小為較小的微粒,從而使它原有的性質發生改變,成為我們所需要的材料。
2.納米薄膜
我們見過普通的薄膜,但是納米薄膜還是頭一次聽說吧!那麼,什麼是納米薄膜呢?它指的是由納米晶粒組成的準二維係統,約占界麵組成元件的50%,所以能夠顯示出與晶態、非晶態物質均不相同的嶄新性質。例如,納米晶矽膜具有熱穩定性好、光吸收能力強、摻雜效應高、室溫電導率可在大範圍內變化的優點。因此,相關專家認為,納米薄膜將在壓阻傳感器、光電磁器件及其他薄膜微電子器件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根據納米薄膜的不同的特殊性質,可以將它分為兩大類。首先是含有納米顆粒與原子團簇一類的基質薄膜;其次是納米尺寸厚度的薄膜。這兩種不同的納米薄膜分別具有不同的作用,根據它們彼此所具有的特性的不同能夠將它們應用到不同的領域。比如,有的可以作為存儲材料使用,有的可以作為其他用途來用等。
既然納米薄膜具有這麼多的優點,那麼,它的應用到底有哪些呢?納米薄膜是一類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新材料,如果按照它的用途來分,還可以把它分為納米功能薄膜和納米結構薄膜兩大類。前者主要是利用納米粒子所具有的光、電、磁等方麵的特性,通過複合使新材料具有原材料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後者主要是通過納米粒子複合,提高材料在機械方麵的性能。納米粒子的組成、性能、工藝條件等參量的變化都對複合薄膜的特性有顯著影響,因此可以在較多自由度的情況下人為地控製納米複合薄膜的特性,獲得所需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