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它安全無毒副作用。《本草綱目》中早就有生銀無毒的記載。美國公共衛生局在《關於銀毒性的調查報告》中也表明:銀對人體無明顯毒副作用。因此,它一直被認為是最為安全的抗菌藥物。
最後是它沒有耐藥性。它是一種非抗菌素殺菌劑,能殺滅各種致病微生物,比抗菌素的效果還要強,10納米大小的納米銀顆粒,就具有獨特抗菌機理,能夠迅速而直接地殺死細菌,使菌體喪失繁殖能力。因此,它使菌體無法生產耐藥性的下一代,能有效避免因耐藥性而導致反複發作久治不愈的情況出現。
3.納米技術能找到瞌睡蟲
一到夏季,人們吃過午飯後都要小睡一會。這和季節有關係,因為夏天的氣候容易使人感到困乏。更有意思的是有人認為夏季是“瞌睡蟲”生長的季節。人體內的瞌睡蟲多了,所以在這個季節裏老是想睡覺。那麼,人體內真有“瞌睡蟲”嗎?
科學家對這一問題做了相關的研究。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外在條件的幫助。最近幾年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幾年,電腦、示蹤原子、電子顯微鏡等先進技術的問世,使“瞌睡蟲”也漸露頭角。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種實驗,讓一隻山羊累得筋疲力盡,並且不讓它睡覺,然後提取它的一些腦液,再把這些腦髓液注入貓、狗或人體內,並且這個量非常微小,僅百萬分之一克那麼多。這樣,被注入腦髓液的受試者就能沉睡幾個小時。後來科學家又用精密的分析法來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發現,組成這種睡眠素的成分是二種睡眠肽,也被稱為S因子,也即是人們常說的“瞌睡蟲”。另一種實驗方法,是用冬眠的動物來做被試者。他們先用人工的方法使黃鼠進入冬眠,然後抽取它的血液,注入到活蹦亂跳的田鼠體內,過了一會,田鼠也進入了冬眠狀態。研究發現,冬眠動物血液中存在3種奇異的微小顆粒,具有誘發動物冬眠的作用。
那麼,這些能夠促使睡眠和冬眠的物質是什麼呢?科學家應用生物納米技術來尋找答案,目前已經找到了好幾種不同結構的睡眠素。雖然它們在睡眠過程中所起作用不同,比如有的能催眠,有的能延長睡眠時間,但是它們都有使睡眠加深的作用。
不過,關於這種“瞌睡蟲”的結構目前尚不清楚,科學家也正努力研究、探索。如果能夠知道這種“瞌睡蟲”的結構,那麼就能夠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得到它,就能為那些經常失眠的人找到一種解決睡眠煩惱的良藥。並且,還能給醫生找到一種新的醫療方法,對於那些要做手術的人也不會再害怕麻醉藥的副作用了,而且還能促進手術後病人的睡眠。睡眠素,也能夠使宇航員在漫長的宇宙航行中沉睡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使人類飛向茫茫宇宙成為現實。
4.納米細菌是新的生命形式嗎
你認為納米細菌是不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呢?你或許也說不清楚。事實上,這也是一個一直在困擾很多科學家的問題。有些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而有的科學家則不這樣認為。因此,它就成了一個一直被人們爭議的話題。
根據相關報道,科學家們對納米細菌的研究,首先切開血管壁並對直徑在220納米的物體進行了篩除。通過高倍電子顯微鏡觀察,他們發現了直徑在30~100納米的圓形顆粒狀物體。這種圓形顆粒狀物體的尺寸遠比人們熟知的病毒的尺寸要小得多。另外,科學家透過高倍電子顯微鏡觀察還發現了這些圓形微粒具有細胞膜。並且給它們添加了培養介質之後,它們的稠密度就會大大增加,也就說明這些細菌能夠進行自我繁殖。
即便證明了納米細菌能夠進行自我繁殖,眾多的科學家對它是一種新形式的生命一事仍然表示質疑。其中一些科學家認為,在對納米細菌進行核酸測試時,它們沒有呈現陽性的反應,這就表明了它們並不具備生命的特征。
這時有一些科學家又站出來表示對上麵觀點的反對,他們認為,在人類認識DNA之前,不會通過測定DNA的方式來確認一種新的生命存在與否。而人們衡量一種物質是否具有生命的標準就是它會不會進行自我繁殖。因而,這種觀點又證實了納米細菌是有生命的。
總之,對納米是不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的課題,還存在一定的爭議。這主要也取決於人們對納米細菌的研究比較少,它在20世紀90年代才被提出來,因此,如果要弄清楚納米細菌是不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還需要對它作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