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烏鴉”的故事—相控陣雷達引領水麵艦艇防空革命
進入21世紀以來,主動式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在軍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未來的艦載雷達也不例外地將普遍采用這種固定的相控陣雷達。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戰艦的雷達反射截麵和光學特征,達到很好的隱身的目的,未來水麵艦艇將裝備有特殊的封閉式綜合傳感器桅杆,徹底取代那種掛滿各種鞭狀,條狀天線和各式彩旗的傳統式桅杆,而將各種雷達、通信天線統統都設計成另一種平麵式或球形陣列天線,組成一種全新的一體化的封閉式綜合傳感器桅杆。1997年,美國海軍已經在他們的“阿瑟·雷德福”號導彈驅逐艦上加裝了由2個傾斜10度的複合材料六錐體連接而成的封閉式綜合傳感器桅杆試製品。美國海軍正在研製封閉式綜合傳感器桅杆,歐洲海軍也正在研製這種新型的封閉綜合傳感器桅杆,歐洲人還將這種全新的桅杆,起了個有意思的名字—“烏鴉窩”。
“烏鴉窩”是一種外形像金字塔形的封閉式桅杆,金字塔頂端為一個較小的圓球。“烏鴉窩”除了能夠容納相控陣雷達天線外,還可以容納下各式各樣的無線電通信、數據傳輸、電子對抗天線和紅外、雷達、激光告警接收天線。而且同一種天線將由4個一組或3個一組地成群出現,能夠360度全方向探測與接收,絕不留任何死角。各種雷達波束、通信數據都能在同一時間內迅速通過計算機自動處理後實時顯示在指揮控製中心。
可容納多種天線的新型封閉式桅杆由先進的複合材料建造。歐洲海軍正在研製的“烏鴉窩”將由納米技術製造的玻璃纖維、碳纖維等複合而成。美國也在積極試驗研製這種類似的複合材料。它可以讓各種波段的雷達波束和通信信號,相互之間不受任何幹擾地通過,而且沒有任何信號損耗,又能抵抗住一切外來幹擾,這些特點將使這種雷達天線桅杆在21世紀的海上信息化戰爭中占盡優勢。
8.相控陣雷達在戰爭中的洗禮
在現代戰爭中,被發現即意味著立刻被毀滅,裝有相控陣雷達的軍艦可以“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先發製人,所以把這種裝有相控陣雷達的軍艦叫做“神盾”。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的“宙斯盾”係統和我國的“中華神盾”係統。
1982年爆發的馬島戰爭中,英國海軍“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被反艦導彈擊沉。在兩伊戰爭期間美國海軍“斯塔克”號導彈護衛艦遭受反艦導彈重創,可見反艦導彈對水麵艦艇的威脅形勢空前嚴峻。何況,上述戰例的導彈來襲數量還隻是2枚,就已經帶來了如此嚴重的後果;那麼當反艦導彈猶如成群的蝗蟲,向水麵戰艦撲來的時候,那後果更是難以想象了。
為了解決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對航母戰鬥群構成的巨大威脅,美國海軍在1963年就開始了研究一個全新作戰係統的概念設計,在1969年底將這種作戰係統定名為“宙斯盾”係統(全自動作戰指揮與武器控製係統)。從1970年起,前後曆時10年,經10萬小時實驗後,“宙斯盾”係統終於研製成功了。1984年4月,美國海軍使用這套全新作戰係統,指揮與之配套的垂直發射“標準Ⅱ”型艦對空導彈進行打靶實驗時,一舉連續擊下了10架靶機。
“宙斯盾”係統,由AN/SPY-1A型相控陣雷達、計算機、指揮決策、武器控製、武器火控和發射、戰備狀態檢測、作戰模擬訓練係統等7大部分組成。它之所以能成為對付反艦導彈“飽和攻擊”的堅盾,關鍵在於它有相控陣雷達。AN/SPY-1 A型相控陣雷達,作為“宙斯盾”係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在抗擊蝗蟲撲食式“飽和攻擊”時,起到兩大關鍵作用:一是針對來襲反艦導彈數量,同時開啟足夠多的“目標捕獲窗口”,徹底克服了傳統防空雷達需要先照射一個目標之後才能顧及下一個目標的弊端,避免了“排隊”現象;二是控製和導引防空導彈有的放矢,讓來襲的反艦導彈都能及時地被一一攔截。
鑒於“宙斯盾”係統和與之相配套的航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攔截反艦導彈的無窮威力,美國海軍將“宙斯盾”水麵作戰艦艇納入導彈防禦係統中的低層防禦係統,也就是將載有“宙斯盾”係統的戰艦部署在預定的海上陣位,用來攔截一切跨海飛行的戰術導彈、戰略彈道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