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毛發的解剖、生理與美學(1 / 3)

人類的毛發分為長毛(頭發、胡須、腋毛、陰毛)、短毛(睫毛、眉毛、鼻毛、外耳道短毛)、毳毛和胎毛4種。長毛和短毛合稱終毛,特點是粗而硬、色澤濃、有髓質和黑素。有人把形態介於終毛和毳毛之間的毛發稱為中間毛,也有髄質和黑素,多見於白種人的胸壁、腹壁和四肢。毳毛軟而無髓質,較短,多數不超過20毫米,可有較淡的色素,遍布於除掌蹠部、唇紅、乳頭、龜頭、陰蒂和指末節外的全身,密度以頭頂部最高,達每平方厘米300根左右。胎毛軟而細,無色素,無髓質。

上述4種毛發可相互轉化。例如,懷孕第八個月開始,毳毛逐漸代替胎毛。在青春期前,頭皮有終毛、毳毛和中間毛三種毛發混合在一起。青春期以後,男女的頭發均為終毛,而且直徑較兒童期大。而在一些因素刺激下,如男性型禿發,長毛可轉化為毳毛,有人稱之為毛囊雛形化。

下麵,我們以頭發為代表,詳細討論毛發的解剖、生理、美學等各項問題。

第一節 頭發的結構

頭發是毛發的其中一種,屬於長毛,是人體皮膚的一種附屬器。它由毛幹、毛根和毛囊三部分組成。也有將毛發劃分為毛發上段和毛發下段兩部分,前者指毛幹;後者指毛根和毛囊。毛囊又可再分上下兩部,上部再劃分為漏鬥部和峽部下部可再分為球部和莖部,有周期性改變。

一、毛幹

毛幹指露出皮膚的部分,是表皮向外生長的特殊部分,也由角細胞組成,其主要成分為角蛋白,占毛幹總重量的85%-90%,其他成分是水、色素、類脂質和微量元素。剖麵由內至外可分三層:

毛髓質

位於頭發中軸部位,由2-3列立方形或多角形細胞縱列而成,可連續或斷斷續續存在。細胞內和細胞間充滿空氣間隙。

電子顯微鏡下可見,毛球上部細胞的胞核較大,細胞質中有高電子密度的富於精氨酸的顆粒及黑素顆粒存在。在較高部位有不規則纖維形成網狀,其間有大小不一的空泡和細顆粒狀物質。位於毛球頂端久界限上方的細胞呈不完全角化。

(二)毛皮質

是頭發的主體部分,決定頭發的顏色、彈性、強度與屈曲性。

毛皮質由幾層細長的梭形角化細胞緊密排列而成,細胞境界不清。向遠端移動,細胞漸變細變長,並出現細纖維與毛發長軸平行,數目和大小漸增加,呈束狀。這些細纖維實質是成束的角蛋白鏈,也就是由低硫的螺旋形角蛋白微纖維構成的粗纖維束。纖維之間有含蛋白的基質填充。這些含有較多的角蛋白粗纖維形成致密結構的皮質細胞,稱為副皮質。

另一種隻有少量聚集的角蛋白粗纖維束的皮質細胞,稱為正皮質,電子顯微鏡下,可見橫切麵有纖維束的高電子基質中存在許多微絲的圓形斷麵,排列成同心層,酷似指紋。細胞間隙有較多相對較大的空氣間隙,又稱毛幹梭(貼此),後者充滿液體,在毛根下層較多。頭發生長後液體消失代之以空氣,近尖部則空腔消失。其下方不完全角化部分稱為角質增生區,細胞質中有張力原纖維,未成熟時嗜堿性,成熟後呈嗜酸性,同時呈複屈折性。

皮質細胞內含有的黑素顆粒,是毛發從毛囊長出時帶入,可使頭發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未見有類似毛透明蛋白顆粒。

(三)毛小皮

是毛發的最外層,決定頭發的外觀和亮澤度。位於毛發最外層的毛小皮自然成為毛幹的保護層,阻擋來自外界輕微的理化因素損傷。因此,頭發的近端,毛小皮最光滑、整齊。越遠離頭皮部的毛小皮,尤其是長發末端,由於接觸外界的時間長,越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程度不同的影響,邊緣可輕度翹起或破裂,這種情況又稱侵蝕。嚴重時,毛皮質被一定程度的裸露,內含的水分會丟失,氫鍵結合減少,頭發變幹燥和脆弱,有時還可造成發梢分叉。頭發被侵蝕,亮澤度自然會降低。

毛小皮由無核的鱗狀角化細胞呈屋瓦狀重疊而成,6-10層,每層厚350—450厘米。其遊離緣朝向頭發的尖端,可呈單純形,牙狀或鍋齒狀。毛小皮細胞與內毛根鞘細胞相連接,使毛發牢固地位於毛囊中。按不同形狀,毛小皮細胞又分為長形、尖形、卵形和扁形等。

電子顯微鏡下可見,毛小皮細胞質中多數有高電子密度的顆粒,細胞向上方推進時顆粒增多、融合,最後胞核消失。在高電子的外層和電子的內層間有扁平板狀結構,纖維成分少,有微絲,透明而無色素存在。細胞間保持約15厘米的間隔,雖有低電子物質占據其間,但它的中央為高電子的中央致密區。

二、毛根

毛根為頭發在皮膚內的部分,末端膨大呈球狀,稱毛球。毛根位於毛囊內,毛球中央內凹,接毛囊真皮乳頭。毛根同樣具有毛髓質、毛皮質和毛小皮三個部分。

(一)毛球

在終毛,毛球位於真皮與皮下組織之間,在生長期時可深至皮下組織。主要由未成熟的毛母質細胞組成,其中有少數黑素細胞。

毛母質細胞代謝旺盛,增殖能力很強,胞質少而胞核大,核單一而多呈圓形,有1-2個明顯的核仁,核分裂現象易見,染色質呈多數細點彩狀,染深藍色。靠近毛乳頭的毛母質細胞又稱毛基質相當於表皮基底層及部分層。毛母質細胞在毛乳頭正上方排列成柵狀,不斷產生新的細胞,並合成含硫的角蛋白。往上推移到達毛球的上部時,逐漸沿兩個途徑分化,由內向外排成六層,在尖端的內三層向毛發細胞分化形成毛幹,占所增殖細胞的1/3;兩側的外三層向內毛根鞘細胞分化,占所增殖細胞的2/3。

向毛發細胞分化的細胞胞體較大,呈多角形,胞質內因含大量核糖核酸而呈嗜堿性,染藍紫色,胞核大並呈卵圓形空泡化且有明顯核仁,分裂像罕見。在高倍鏡下可見胞質內有纖細原纖維,在偏光鏡下不呈雙折光性。在界限處細胞變成梭形,細胞間隙細長,胞質呈嗜酸性而含有角蛋白細絲和黑素,偏光鏡下呈雙折光性,胞核變成細小杆狀,不含空泡,染色質呈塊狀,表明已失去代謝活性,開始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