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詩詞中的“點”與“化”(1 / 3)

詩詞中的神話世界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不周山的典故出於古代神位人物共工的事跡。《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共工因為與顓頊爭帝位,“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毛澤東詞中選擇此說,以英雄共工的創舉,寫照千百萬工農齊心戰鬥的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毛澤東在此說中強調:“共工是勝利的英雄。”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蝶戀花·答李淑一》)

吳剛的故事出自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隻說他是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在月中砍伐桂樹,樹隨砍隨合。毛澤東因吳剛在月中,又伐桂,於是便增出吳剛為“楊、柳”二魂“捧出桂花酒”的情節。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蝶戀花·答李淑一》)

嫦娥的故事更是世代相傳,家喻戶曉。李白有詩,“白兔搗藥秋夏春,姮娥孤棲與誰鄰?”,說到嫦娥月宮生活的孤寂,李商隱也有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更是說到嫦娥心中的懊悔。毛澤東又為嫦娥平添了舒袖起舞歡迎“忠魂”的場麵來。一時間,清寂冷漠的月亮上,擺酒設宴,迎迓嘉賓……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七律二首·送瘟神》)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神話故事,來自古老的民間,它本是一個天上人間相會之難、相思之苦的愛情故事。曆代詩人詞家留下的筆墨都是這樣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毛澤東對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道出驚人之語:中國三千年來創造了無數的神,隻有牛郎織女是勞動者,最好的勞動人民的形象。由此,牛郎在毛澤東的《送瘟神》中成了世間勞動人民的在天代表,一直關心著人間大眾的疾苦。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水調歌頭·遊泳》)

高唐神女、巫山雲雨的故事源出宋玉《高唐賦》,說楚懷王遊雲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相遇,神女自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這本來是個人神相戀的神話故事,毛澤東在詞作中引入巫山女神的形象,把她立為興雲作雨、掌握長江上遊水勢的神仙,“雲雨”二字還原為襯托長江之水的自然景觀。

《念奴嬌·鳥兒問答》一詞則以鯤鵬與蓬間雀的問答為情節線:

鯤鵬展翅,九萬裏,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鯤鵬與斥晏鳥的故事來自莊子《逍遙遊》,大鵬與斥晏鳥之間本無所軒輊,也無回答之事,隻意在說明二者都得憑借風力,不能毫無憑依,逍遙自在。毛澤東借鯤鵬與蓬間雀兩個角色,新編政治神話,褒鵬貶雀,愛憎分明。

為舊典賦以新意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樂·蔣桂戰爭》)

金甌一典見《南史·朱異傳》,南朝梁武帝說:“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其實,梁武帝的南朝,隻占中國半壁江山,但後人就因此把國土比做“金甌”,而表示國土完整江山鞏固,謂之“金甌無缺”。毛澤東詞中典引“金甌”二字卻有了新的涵義:“金甌一片”是指被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搞得四分五裂國土上的“一片”革命根據地,這“一片金甌”已掌握在人民手中,它象征共產黨在這片根據地上的政權是剛剛從反動派手裏“收拾”來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滄桑一典是由滄海桑田變化的神話形成的舊典,最早見葛洪《神仙傳》。傳說女仙麻姑對另一仙人王方平說,他們相見以來,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後來曆代文人多用它來寄寓一種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感慨。毛澤東卻一反昔日文人墨客這種消極潦倒的人生歎息,而抒發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曆史唯物主義的情懷: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誌著統治中國數十年的蔣家王朝覆沒,這是人類社會革新、進步、發展的必然規律。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念奴嬌·鳥兒問答》)

“仙山瓊閣”,從字麵上一望便知是一處人間仙境。兩千多年前,古人對它就有所描述。《列子·湯問》篇關於渤海五仙山的神話,《史記》、《漢書》關於海上神山的記載,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詩句,無一不是說明所謂“仙山瓊閣”不過都是些海市蜃樓之類的幻景,可望、可想而不可及。毛澤東在《鳥兒問答》中將“仙山瓊閣”用於政治寓言,代指20世紀60年代初赫魯曉夫所謂沒有武器、沒有軍隊、沒有戰爭持久和平的“三無”世界,別具一種諷刺的意味。

詩詞評點古人古事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沁園春·雪》)

在今天“如此多嬌”的“江山”麵前,一個“惜”字囊括了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曆代英雄的不勝遺憾。因為曆史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誌左右而向前推進的,因此,“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楚漢之爭,項羽自封“西楚霸王”。起初,劉邦先據秦都鹹陽拒項羽,項羽殲滅秦兵主力後擁40萬大軍入鹹陽。項羽為避免“不義”之名,沒有利用優勢兵力及時消滅劉邦,以後反為劉邦消滅。這是一個曆史教訓,毛澤東在此借古喻今,告誡勝利者不可為了“和平”的虛名,給敵人以卷土重來的機會。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七律二首·送瘟神》)

讀過《三國誌》,或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大都熟知神醫華佗,天底下沒有他治不了的疾患。但在舊社會,即便是神醫華佗,卻也對小小血吸蟲奈何不得,因此血吸蟲病患遺留至今……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報道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毛澤東讀罷這則消息,感慨萬分。華佗都已望之無奈的“小蟲”,今日卻在廣大人民的同心協力下被消滅了,還有什麼力量能淩駕於人民力量之上呢?堯舜,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聖君”,是人類社會之初德行、智慧與力量的典範。孟子曾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強調的是道德修煉,而毛澤東卻豪邁地指出,新中國六億人民“盡”為舜堯。一句話,還堯舜形象人民性的本色。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七律·登廬山》)

陶淵明,東晉詩人,曾經做過彭澤縣令,故稱陶令。不久,陶淵明棄官歸田,做了一名隱士,兼寫詩文。陶淵明作《桃花源記》,文中說秦時有些人逃到一個偏僻寧靜的、長滿桃花的地方避亂,從此與世隔絕,過著和平的勞動生活。直到晉朝有個漁人因迷路偶然找到這個美麗幸福的奇境。於是,“世外桃源”一詞便由此而起。毛澤東因登廬山而想到陶淵明,因陶淵明而想到桃花源。千餘年的曆史變遷,虛虛實實,麵對今日社會,毛澤東不禁如是問道:1500多年前的陶淵明不知哪裏去了,他可還在他的桃花源裏耕田嗎?這裏,毛澤東借對陶淵明及“桃花源”的追記,寫照他對初創的人民公社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