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太平洋上的製海權和製空權的範圍,隨著航母特混艦隊的前移而不斷擴大。
1942年年底至1943年年初,太平洋戰爭朝有利於盟軍發生轉折的背景是,美國龐大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完全轉入了戰時軌道,軍工生產蓬勃發展,其造艦能力3倍於日本,飛機製造能力10倍於日本。
1943年春天以後,9艘新型快速航空母艦加入中太平洋部隊的主力第五艦隊,其中4艘是載機100多架的27000噸“埃塞克斯”級大型航空母艦,即“埃塞克斯號”、“列克星敦號”、“邦克山號”和“約克城號”。這些航速可達32節的海上堡壘,不僅航速快,而且裝備好,相當於日本“翔鶴”級、“獨立號”等5艘輕型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占據了太平洋上航空母艦力量對比的優勢,它們與8艘護航航空母艦、5艘新式戰列艦、7艘老式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56艘驅逐艦、29艘運輸艦及大量的登陸艦艇一道,組成了第五艦隊能實施遠程突擊的強大兵力。
這支新的特混艦隊與1942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隻剩下“薩拉托加號”和受傷的“企業號”兩艘航母的艱苦歲月相比,形成了鮮明對照,它們現在擁有6艘大型航空母艦、5艘輕型航空母艦。
海軍艦載機和岸基飛機在數量上不僅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在性能上也占有一定的優勢。“惡婦”式艦載戰鬥機盡管裝甲和自密油箱較重,不如日軍“零”式艦載戰鬥機靈活,但飛行速度、高度、攻擊和防護性能都比“零”式略勝一籌。
SB式俯衝轟炸機比過去的SBD“無畏”式速度快、作戰半徑大、攜彈量多。F4V“海盜”式戰鬥機適於岸基作戰,時速可以超過400海裏,爬高性能優於任何一種日機。
美國巨大而又不斷加速的生產能力,為其在太平洋上展開大規模海空攻勢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與此相比,日本則走入了戰時經濟不堪重負的階段。由於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生產能力有限,已無法滿足陸海兩軍日益增加的戰爭消耗。瓜島爭奪戰使日本運輸船蒙受空前損失,南洋資源在盟軍潛艇攻擊下,海運量急劇萎縮,陸海軍在如何分配有限的戰略物資問題上長期對立和爭吵,國力的衰弱已容不得日軍再同美軍展開大規模消耗戰了。
但是,日軍指揮官們沒有吸取瓜島教訓,仍一味強調死守。在1943年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防禦作戰中,為阻止盟軍對拉包爾的鉗形攻勢,日軍沒有利用居於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集中兵力對來自兩個方向上的麥克阿瑟部隊和哈爾西部隊實施各個擊破,反而層層設防,分散了兵力。
尤其致命的是,聯合艦隊山本五十六司令長官及其繼任者古賀海軍上將過分輕率地使用海軍艦載機和岸基飛機,把已經十分寶貴的航空母艦孤注一擲地投入到一個接一個的消耗性海空戰中,耗盡了最後一批經驗豐富的艦載機飛行員精華。
盟軍在奪取瓜島後,迅速擴建了島上原有的亨德森機場,駐有美陸軍第五航空隊和所羅門航空隊約300餘架戰鬥機和轟炸機。
這些來自海軍、海軍陸戰隊、陸軍等不同係統所屬的飛機,加上澳大利亞空軍和新西蘭空軍的幾個飛行中隊,都在瓜島所羅門空軍司令部統一指揮下密切協同,並與盟軍設在新幾內亞的幾個航空基地相互配合支援,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空中打擊力量。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掌握所羅門群島、俾斯麥群島、新幾內亞島東部的製空權、轟炸拉包爾日軍基地。
山本對戰局的惡化十分震驚,為急於挽回頹勢,不合時宜地甩出了他的最後一張王牌——集中“瑞鶴號”、“瑞鳳號”、“隼鷹號”、“飛鷹號”4艘航空母艦上的96架“零”式戰鬥機和54架99式轟炸機南下飛往拉包爾,加上各島上原來的海軍岸基飛機約200架,組成一支實力雄厚的航空集團。
他企圖發動淩厲的空中戰役,摧毀盟軍在新幾內亞東部、中所羅門群島上的海空軍基地,極大地殺傷盟軍艦船和飛機,以此來支援陸軍堅守拉包爾的防線,阻滯盟軍在兩個方向上的猛烈進攻。
停泊在特魯克基地的航空母艦就此永遠告別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僅剩的最後一批精英飛行員,大批優秀艦載機飛行員已經在珊瑚海、中途島海戰、瓜島血戰中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