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不是地震就無法預測了?”夏衣繼續問道。
“隻是現階段還沒有這技術而已,人類現在能做得便是提高建築得抗震能力,做好這方麵的知識的教育工作。居住在地震帶上的居民,更應該對地震有憂患意識,要有防災的意識。”陳義哲想起了後世汶川地震發生時,北川基站倒了,電話打不出去,4時內一點消息沒有。
而北川就在地震帶,如果縣政府哪怕預備有一部衛星電話,把現場情況及時和外界溝通,那麼救援人員的進入就會早很多,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就會減少很多。
這次大海嘯中最大的傷亡就在印尼這個國家,而對於這個國家,陳義哲一直沒有多大的好感,畢竟陳義哲也看過98年的排華事件的圖片。
因此,這一次陳義哲並沒有捐款給印尼,而是捐給了在這次大海嘯中遭難的其他幾個國家。
不過這一次的印度洋也給他提了個醒,讓他想起了幾年後國內發生的汶川大地震。
當然,陳義哲不可能去製造預測地震的儀器,如他先前的,這其中的難度他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不過比起這個,陳義哲有個更簡單的方法,既然提前知道地震的大致時間,那就人為製造動物異象,以陳義哲的能力,這點他還是很有辦法的。
……
為什麼陳義哲覺得預測地震的儀器比起可控核聚變裝置更加難造,原因便是陳義哲這段時間正在地下的實驗室裏研究可控核聚變的裝置,兩者陳義哲讓啟計算了一下,啟得出的結果便是目前階段研究核聚變比研究地震儀的成功概率高得多。
核聚變技術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把反應堆做到型化如何控製聚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並且如何在穩定狀態下持續工作源源不斷地輸出能量。
按照現有的主流技術方案,核聚變必須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中才能進行,故這方麵的研究統稱為“熱核聚變”。
熱核聚變的兩條途徑是磁場約束核聚變和慣性約束核聚變。磁場約束下的核聚變需要較高的溫度形成超高溫等離子體,而慣性約束下的核聚變需要強激光能量流,一般條件很難達到,因此為利用核聚變能帶來很大困難。熱核聚變的研究通常需要投入巨資,並建造昂貴而龐大的設備。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獲得過任何成功。
除此之外,也還有若幹種別的聚變方案。
比如冷核聚變,19世紀八十年代時,曾有科學家提出冷核聚變的議題,最終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可以在公開場合穩定的進行實驗,此議題以科學謊言告終。
而冷核聚變的基本原理,便是使用鎳粉和氫氣在幾百攝氏度的情況下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熱。且此化學反應具有良好的自保護功能,當化學反應的溫度過高時,鎳粉融化,使得反應停止,因此不會出現反應無法受控進行使得溫度過高損壞設備或造成爆炸等危險。
為什麼陳義哲直接跳過核裂變而研究核聚變,其實主要的原因便是:無論是熱核聚變的氘這種燃料物質,還是冷核聚變鎳粉和氫氣這兩種物質,比起鈾來,陳義哲更容易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