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完美,誰能沒有缺點?
學習的意義,便是改變並超越過去的你,
向著完美的你更進一步。
為此,你可能要經常與自己“作戰”,
打敗懶惰、驕傲、懦弱的你,
成為勤奮、謙虛、勇敢的你!
遲到大王
我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又總是聽他們在早早準備,到頭來還是趕不及的時候說:“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我當時就不解地問:既然講早起的人,可以看見旭光、月光和星光同時在天空,好像非常從容,又怎麼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呢?
他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拖!”
這使我想起初來紐約,常在示範畫大瀑布的時候,問參觀的人有沒有去過尼亞加拉瀑布,令人意外的是,搖頭的居然占了相當高的比例。他們的道理也很簡單:“因為近,心想反正什麼時候要去都成,所以一直拖下來!”妙的是那些人多半去過需要幾天車程的佛羅裏達,或更遠的夏威夷。
“拖”就是這麼妙,拖時間的人,不一定真沒有時間,反而可能有充裕的時間;拖欠債款的人,常在手頭有錢時拖著不還,直到沒有錢;拖延不給朋友回信的人,也可能總是把信放在案頭,天天都想回,卻一拖就是幾個月。
你會發現,愛遲到的人,似乎總是遲到。遠程的約會,他要遲到;在他家旁邊碰麵,他還是可能遲到;連你早早到他家,坐在客廳裏等,隻見他東摸摸、西磨磨,到頭來,仍然無法準時出發。
這是什麼原因呢?
難道是心理有毛病嗎?
我想他們的心理不是真有毛病,卻可能是心裏總想著:“不急嘛!時間還多!”“不急嘛!還有一些時間!”“不急嘛!大概正好可以趕上!”“不急嘛!如果運氣好,還不會遲太多!”“不急嘛!別的人也不可能準時!”
最後則是:“不急嘛!反正已經遲了!”
問題是,他這一拖就不知拖去了別人多少時間,更失去了多少寶貴的光陰和成功的機會。
跟我學畫的學生,常對我說:“老師!我的墨總是磨不黑,怎麼辦?”
我的答案很簡單:“多磨一會兒!”
可不是嘛,如果他的墨不是本來就是灰顏色的,而是真正的黑墨,當然不可能磨不黑,所以磨不黑並非墨的問題,而在於他自己。
同樣地,如果你問我:“我就是愛拖,怎麼辦?”
我的答案則是:“不要拖!立刻行動!”
當你把心裏麵那些“不急嘛”“不急在今天”“時間還多”的意念拋開,告訴自己“立刻行動”時,你拖的毛病就會霍然痊愈了。
由於你不論多早起床,卻總是弄得遲遲出門,而常在第一堂課遲到,使我不得不說這一大番話給你聽,因為“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人,要比那忘了上鬧鍾而遲到的人更糟糕。如同“有錢卻拖著不還債”,要比“沒錢還”來得可恥。
記住!你絕對不能有拖的毛病,因為我們的人生是拖不得的!太陽不拖、月亮不拖、星星不拖;春秋四季、萬物消長,都不拖。
我們又豈能拖呢?
“拖”的絕妙理由
有個朋友曾說:“‘拖’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不拖,還真做不了事!”
他這個歪理正反映了“拖”的奇妙心態。很多功課好、上進,又絕頂聰明的人都會拖,起碼在大學同學中,十個有六個是如此。因為自己也有這個毛病,我還曾經選修輔導中心開的“如何克服‘拖’”的課程,學到了一些東西:
有些人拖,是完美主義作祟。他們凡事會先花許多腦力進行“沙盤推演”,並為自己設下很高的標準。但因為想太多,計劃太複雜,反而無法行動。
有些人害怕失敗,他們跟前者很類似。這種恐懼感使他們遲疑,最後導致失敗,更加深這種慣性思考。
有些人有“強迫性行為”,像是出門前不停檢查是否瓦斯、門窗沒關,嚴重時則成為病態,愈靠近deadline(期限)就有愈多瑣碎的事情冒出來,使他們永遠不安。
還有一種人很難開始做事,但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即使他們知道手上的事已經耽誤了後麵的行程,也無法自拔。
老爸說:“不要拖!立刻行動!”其實每個愛拖的人、每個遲到大王,心裏都有譜。我們都知道不應該拖,但就是辦不到。
其實,最重要的對策就是“good enough”這個觀念。我們必須先說服自己“夠好了!不要再磨了!趕快繼續吧”,才能讓自己不要拖,追上進度。
所以“拖”不等於“懶”或“惰”。當然,“賴床”又完全是另外一種狀況,不能跟“拖”相提並論。這,還是留給別的文章再講吧!
西屋怪現象
過去參加西屋科學獎進入準決賽,而未獲前十名的,後來有四位得到了諾貝爾獎;但是當初高居西屋前十名的人,隻有一位獲得。
今年的西屋科學獎揭曉了,華裔居然連一個也沒有進入前十名,真是破天荒的事,不過主辦人哥特博士在安慰落選者時說的一段話,倒是挺耐人尋味——
過去參加西屋科學獎進入準決賽,而未獲前十名的,後來有四位得到了諾貝爾獎;但是當初高居西屋前十名的人,隻有一位獲得。
中國有句俗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正可以形容這個現象。因為“小時了了”往往得自家長、老師的特別指導,甚至“有力人士”的提攜,硬是把一個未成熟的孩子吹捧為不得了的人才。譬如報上經常刊載某神童畫展、書法展,看來那書畫也不算差,可是如果做個統計,那些神童沒有幾個在後來真能成為傑出的書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