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觀研究(2)(1 / 3)

(二)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影響下的教師觀

建構主義教師觀是以建構主義學習心理學為直接依據的。建構主義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的經驗係統的變化,也就是說,學習者經過學習,其經驗係統得到了重組、轉換或者改造,這一學習結果是由於學習者經曆了主動建構的過程而導致的, [3]即強調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利用先前的主觀經驗去主動建構知識。在建構主義看來,知識不是先於人的主觀經驗而事先存在的客觀的東西,而是人主觀創造出來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學習者利用自覺性、主動性去選擇、處理問題;教學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教師積極為學生主動建構創設環境,提供條件。按照建構主義的精神,教師由“知識的權威和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學習者和協商者”;教師由“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創生者”;由“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學生的互動者、助手、促進者”;教師是“情境的創設者”、學生與課程的“中介者”。相應地,教師應該承擔的職責是:①支持學生的自主性和履行義務;②支持學生的反省過程;③設計案例;④起草並商討一種可能的學習方案;⑤回顧已經曆的學習步驟;⑥堅持基本的目標: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還要努力做到不削弱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建構主義學習觀從對學生學習本質、過程、特點的認識給人們如何認識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角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但是建構主義對學習的本質、過程的解讀也並非絕對的真理,也有其局限的地方,所以,用建構主義理論來對教師觀進行評定也需要謹慎小心。

(三)人本主義理論及其影響下的教師觀

以關注人性和人的需要為特征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反映在教育領域當中,即在教育目標上,強調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卓越的智力和能力,形成健康的整體人格;在教育方式上,力主學校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反對傳統的以學問為中心;強調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來體驗,使所學的課程和學習者個人的意義聯係起來;在課程設置上,它主張通過學術性課程、人際關係課程和自我實現課程的教學,促進學生認識自我,為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在師生關係上,它要求教師促進和推動學生形成學習的樂趣,反對教師權威。這些主張反映在教師觀上,就是認為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促進者,在保持教師威信的同時與學生平等相處,做一個民主型的教師,做一個具有自主選擇性、獨特創造性和自我實現性特征的、凸顯自身主體價值的教師。主體性教師應該具有穩定的教育信念,內心充滿著教師職業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幸福感,視教育工作為自己的生命。說得具體些,正如人本主義代表人物羅傑斯的看法:“教師首先要對人寄予深信”,“教師是一個真誠的人”,教師要“尊重學生,珍視他們,與他們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產生共鳴”,“如果教師能夠移情的話,就將格外有力地增添課堂的氣氛”,“教師的精力集中在創設一種積極向上的氣氛和提供各種手段上。他也幫助學生去接觸有意義的問題。但他不布置課堂作業或指定閱讀教材。他不進行講述或講解(除非有這樣的要求)。他不作評價和批評,除非學生希望他評判一種作業。他不對學生進行考試。他也不去分等級”,“當教師造成了我所描述的這種態度的氣氛時,這種學習的典型進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5]人本主義從人的自我實現的主旨出發,對教師關心學生以及他們自身情意成長、價值的自我成長等方麵的意義做了闡發,為長期以來受“冷冰冰”科學主義價值觀影響下的教師觀增添了“溫情脈脈”的內容。

可以說,當前關於教師觀研究的主流理論基礎基本都來自西方,且這些理論側重於從心理學、哲學領域來研究教師觀。教師職業首先是一種為人類教育活動服務的社會職業,這就決定了關於教師觀問題的研究更應該從社會學、教育學的角度進行考察。而我國教師職業特點,既同其他國家的教師職業有著相似性,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特點,所以,研究我們自己國家的教師觀,也應該以我們國家特定的傳統、文化、理論來作指導。因此,主要以西方理論來為我們國家教師觀研究作指導,肯定是不全麵的,有的時候甚至是偏頗的,是一種“文化殖民”的表現。

Tip:收藏+分享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