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最先在自身施行心髒導管術的人(1 / 1)

心髒導管檢查術,是將X線不能透過的細軟管子,通過一定的途徑插入到心髒各部,借以了解心髒畸形與病變,測定心血液含氧量以及血液動力學等的檢查方法。這種技術不僅是用於心髒病的診斷,而且還為肝腎的代謝機能研究、心髒病的手術治療以及內心膜的起搏等,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心髒導管檢查術是本世紀20年代末才發明的,最先在自己身體上施行這項檢查技術者,是德國青年醫生福斯曼。

1929年,25歲的福斯曼在埃貝斯瓦耳德的一所醫院裏擔任外科助理醫生,他一直思考著在緊急的手術情況下,為了更有效地進行搶救,能否利用橡皮導管通過靜脈管道,將救急的藥物直接送到右心房內。

福斯曼起先在屍體上試驗,令他感到驚奇的是,導管竟能相當容易地從右臂靜脈到達右心房內。隨後,他決定在自己身上進行這項實驗。他請一位同事為他操作,但是,當導管推進靜脈內35厘米時,他的同事膽怯起來,不敢將導管再繼續向心髒方向推進,使這次實驗半途而廢。

一周後,福斯曼再次實驗。他在自己的左肘窩施行局部麻醉後,切開了肘前靜脈,通過靜脈管的切口,他自己把導管插入靜脈內,在X線熒光屏透視下,將導管沿著靜脈向心髒方向徐徐推進,後終於把導管推入到了右心房。

1929年,福斯曼報導了他在自己身上施行心髒導管術成功的經過,並且論述了這種技術在診斷與治療上的作用,但在當時沒有引起重視。

過了好幾年,美國學者柯南德和理查德對福斯曼的心髒導管術加以改進,並應用到血液動力學及循環呼吸生理學的研究上,獲得了不少成就,使這項技術的價值被更多的人認識。

福斯曼以自己的勇敢和毅力,發明了心髒導管術,柯南德和理查德則改進這項技術,並使它在臨床上得到推廣,因而他們三人於1956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