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沉重的痼疾——邊建設邊破壞
警惕新一輪的生態破壞
1998年以來,中國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方麵,有了空前的投入和空前的力度,但目前整體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特別一麵建設一麵破壞的情況仍然比比皆是。據媒體報道,全國每年因修路開礦、城市開發等人為破壞而新增的水土流失麵積達1萬多平方公裏;因開礦、開發建設、修路等造成的廢棄土石量每年約堆積3億噸,除壓毀大麵積土地,其中20%左右徑直流入江河、湖庫。
特別在西部大開發中,長江上遊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體製上的“分灶吃飯”以及長期的貧困都會形成一種急於求成的心態,追求短期效益,爭項目、爭資金,仍然打傳統的“資源牌”,甚至不惜付出更大的生態效益作為代價。在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全麵展開中,許多地區更認為這是改善投資環境、拉動經濟發展、擺脫貧困處境的“曆史機遇”,新一輪的生態破壞便可能出現了。
這是與西部大開發恢複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戰略背道而馳,十分值得警惕的。
各地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便是開礦、采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1995年湖南桃江縣境內長江洞庭的主要支流資江河道上,非法采金船、采砂船、竟達1200多條;湖南懷化舞水紅岩電站附近的河道上,一些私人的采砂船竟翻動了30萬立方米以上的沙礫石,讓河道裏卵石堆積如山,以致河流被迫改道……
目前,湖南的許多采金船又已經大舉進入長江上遊的金沙江、通天河流域,在當地政府的允許下,繼續破壞著本已十分惡劣和脆弱的生態環境。
2002年6月,陝西西安市附近的灞橋鐵路大橋突然在暴雨後垮塌,險些釀成列車顛覆的嚴重事故,考其原因,便與長期在河道上采砂、掏空了橋墩下的基礎有關。
2000~2001年,四川阿壩州曾連續處理了幾起因采礦破壞植被、占用林地的事件,包括紅原縣因探礦亂占林地、破壞生態植被,九寨溝縣馬腦殼金礦違法占用林地等。但是,在長江上遊因采礦、采金破壞環境的情況仍然隨處可見,絕大多數沒有受到任何幹預和處理。
四川甘孜州的瓦丹公路自從通車以來,由於沿線亂砍濫伐森林和毀滅性地開采金礦、大理石等資源,造成了許多新的泥石流溝槽,一遇大雨就無法通行,甚至發生大麵積坍塌,年阻車平均兩個月左右。
基本建設——特別重點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又一個突出問題。各地水保、環保、林業等部門反映,生態環境管護難度最大的便是這些大工程和“首長工程”。
成昆線進行電氣化改造時,沒有辦手續便砍了樹。
2001年四川省修建鷓鴣山隧道時,某施工方砍伐了幾百株天然林,當林業公安前去製止時,對方不但拒絕檢查,而且放走了伐木人。
修建寶成鐵路複線時棄渣直接倒入嘉陵江,修建108、212等國道時同樣如此。
嘉陵江支流潛溪河、東溪河流域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蘭渝輸油管線通過的地方。施工方沒有采取任何環保措施,基層政府前去過問時,對方也置之不理,十幾萬方廢渣竟全部倒進河中,東溪河流域的植被也被破壞得慘不忍睹。
2001年潛溪河斷流20多天後暴雨又形成洪災,公路多處塌方,民房倒塌600多間,交通中斷,有的村還出現了泥石流。以致每到夏天,流域內的老百姓們便人心惶惶,害怕災害再一次降臨。
這裏的基層幹部和老百姓們歎息說:如果不亂挖亂采我們可以把環境搞好,但是這樣邊建設邊破壞,破壞的速度又超過了建設的速度,長江會永遠也變不清……
2001年“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中,記者團在重慶采訪時發現,從重慶到涪陵的渝涪高速公路,由於嚴重缺乏水土保持措施,通車僅僅七個多月,便出現了多處塌方和滑坡。319國道涪陵段的改造也是如此。
記者們在貴州省采訪時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正在新修和改造的326國道貴州段也沒有製定起碼的水土保持方案,僅黔西縣到畢節市的80公裏路段上,便有炸山修路及亂采濫挖的采石點20多處,有的吞噬了大量植被良好的山體,有的山體竟像是人被削去了半個腦袋……有關專家告訴記者,326國道沿線本來生態環境就極脆弱,這樣一來不僅影響行車安全,而且很容易引發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