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咱們的背簍、籮筐也都是一片山竹林裏砍的竹子編的,多半都是新的,就先稱空筐空簍,把重量記在一旁。”

“之後每家一起稱,該去筐去簍的就按這個數來減,可以吧?如果有分大小的,咱們也有不同大小的空筐空簍。”

季青燕在等大秤來時,便迅速盤算了一下怎麼把這些存貨變成銀子,看胖老板的意思,是要坐享其成了。

什麼都沒拿,就趕了一輛空馬車過來,他也不可能自己去搬貨、稱貨,頂多就是在旁邊看著。不過這樣也好,農家人不計較這個,價錢好、賣得掉就成。

那天晚上季青燕將她的憂慮告訴了雲林,雲林說他去找村長大伯商量一下怎麼辦。

後來王村長和幾個耆老就提供了一個主意,如今有攢幹貨的人家派代表到村長家裏開會,先聽了一下大家的意見,然後說出他們的想法。

那就是,既然這家收貨買賣和價錢都是季青燕談來的,大家也是跟著季家學樣在攢貨,不如就跟著季家一路走下去。

就是賣什麼價,賣給誰,由季家說了算,自己不懂行就不要在裏邊瞎叨叨壞事兒了。

因為雲林說過當時賣貨的情況,顯然那位老板固然嫌貴,還是很重視那批貨的,否則也不會等他們走開了還叫回來買下。

當老板的都是精明人,所以老板重視就說明有市場、好賣,隻要老板真的來村裏收貨,自然是一起賣掉了。

如果老板不來收貨,就由村裏派人繼續尋找下家,到時把季青燕也帶上,這丫頭會談價,帶上肯定不吃虧。

這是兩手準備,如果最後結果在這兩手準備之外,大家要各賣各的,就隻有各自買賣了,上集擺攤、挨家去問、等收貨販子上門都可以,而那時就怎麼賣都是誰管不了的了。

所以,今天胖老板進村,大家才會如此激動,因為這意味著兩件事。這批幹貨好賣和他們不用上集、不用散賣也能賺一筆了。

村裏有幹貨的人家都把貨搬來了,果然是清一色的籮筐和背簍,而且都是加蓋的,因為季家也是嘛。

季家門外的村道上擺滿了貨,胖老板答應了季青燕提議的稱貨方式,趁著大秤沒到,就先去挨個看了下貨。

除了個別成色不好的擺手不要,剩下的哪怕遜了一點點也都收下了,大家見他這樣,也是安心不少。

然後要的貨就擺到了一邊,不要的直接搬回家去,但每家也還是有貨被看中的,畢竟前麵方法操作不當,後麵都跟季家學了樣才有好轉。

自然,存貨最多、成色最好的是王家,因為他們一開始就跟季青燕學了不少。

胖老板還從雲林那裏看了一下新鮮木耳的成色,發現確實比以前收的好多了,但問及晾曬方法,雲林卻含糊應對。

就算此時季家院子裏擺滿了盤箕,屋簷下晾滿了小魚,但胖老板相信這其中肯定還有門道,否則他也收過別家的幹木耳和幹魚,怎會遜色幾分?

不過收貨有道,供貨人家的訣竅不說也能理解,他一個收貨的,問多了不是要斷供貨的飯碗?見問不出來便不再強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