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大伯說什麼了?”季青燕看見不由詫異,有什麼事情能讓他為難成這般?
“燕兒,村長大伯說,這幾天別的村裏都把想借讀的孩子名單報上來了,一座村子少說有十個,幾個村子下來就得上百人,拚得上咱們本村的學童人數了。”
“咱們村塾大自然是收得下,可是先生帶不過來,而且有的村子遠,讓學童每天走路過來不現實,想寄宿在咱們村裏。”
“村長大伯的意思是,看安排在咱們家擠一擠,還是就放在村塾裏住,多修幾個炕,幾個孩子一間屋,有先生管著也不怕出事。”
“但是這事他也還在猶豫,想聽咱們的意見,還沒有回複其他村裏。”雲林過來就把情況說了一遍。
他左右看看卻又湊近季青燕耳邊低聲問:“讓林先生找兩個先生來如何?別的村也照付束修,咱們村貼得並不多。”
雲林知道季青燕上學是在很優渥幸福的環境裏,可他是經曆了沒有學上的過去的,明白那種渴望讀書識字卻沒有條件的艱難。
村子有大小,有的寬裕些、有的貧窮些,有的出了個童生就有條件將村裏供學條件減至最低,若是外麵請先生成本自然高得多。
如今各村送來的名單都是十個以上,卻沒有超過二十個,可就是有二十個,也達不到開塾的條件,最便利的是去鄰村借讀。
當然各村也不是沒有人借讀,不可能就等著桃花坳開塾就蜂擁而來。
報上來的名單隻是到了年紀卻因安置不下而沒有啟蒙的,還有家境不好卻有讀書天份的少年。
雖然束修是各家自己交,但村裏也不願意看到未來的秀才因為家境而耽擱讀書,將來若是高中,村裏也有大福報。
同樣的,隻要自家村塾還能容下人數,各村也不會關上大門拒絕。供讀是農家人共有的意識,能搭把手的都不會推動,除非兩村關係十分不好。
但借讀一般是就近走讀,想往遠多了的桃花坳送,一方麵是附近村塾太少已經擠不進去了,一方麵也是看中桃花坳的環境和風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桃花坳發家致富、村風積極向上,學童們團結友愛、讀書認真,能來這裏必是水漲船高,有利自家村裏孩子的進步。
如果可以,明年他們還想把在別村借讀的孩子也送過來。
當然這層意思他們沒有明說出來,但他們的積極反應,還是讓王村長和耆老們猜測到了,才會如此糾結。
因為現在不是收幾個借讀學童的問題,而是未來要麵臨的大量學童湧入的問題。
往小裏說,這也能刺激到本村學童有競爭意識而更加積極認真地讀書,有利將來應試,也能打開眼界了解桃花坳以外的世界。
往大裏說,這就是桃花坳與鄰村的外交問題了。沒有收糧食還可能有選擇餘地,如今收糧可不能與鄰村交惡。
做生意講的是和氣生財,桃花坳再有錢、再有地、再有人,也比不上讓附近十裏八村甚至更遠的村莊都交好並且往這裏送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