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燒要出汗
發燒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正常人體溫一般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靜狀態下的口腔體溫在36.3~37.2℃,腋窩體溫36~37℃。
感冒時,皮膚毛孔被風、暑、寒、濕、燥火之氣所蔽塞,所以發燒隻是在我們身體的表皮、毛孔被蔽塞,無法排汗散熱,中醫學謂之表證,細菌、病毒根未進入體內。若細菌、病毒侵入體內,中醫謂之裏證,反而不會發燒。
發燒探熱
人體的每一次發燒,都是由於某種細菌引起的,身體為了自我保護,體溫升至高於很多病原體生長的最適溫度,發燒時人的體溫會超過正常體溫的37攝氏度,由於體內的細菌一般適合身體的恒溫狀態,在發燒時可以將細菌殺死。這樣可配合免疫細胞來降低細菌生長速度,從而減少機體麵對的病原體數量。發燒引起的高溫會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發燒加快體內化學反應速度來提高免疫反應水平,免疫係統加快攻擊病原體,縮短感染的過程。
總的來說,發燒發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
如果一發燒就采用抗生素,而抗生素的功能本來是消滅細菌的,但同時其消弱免疫力的作用,那樣就同時把細菌和免疫細胞都殺死了,免疫細胞也沒有獲得識別細菌的機會,以後一旦遇到同樣的細菌,還會導致再發燒,這就是我們說的免疫力下降。
發燒捂汗
相反采取物理降溫,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身體盡量發汗。發燒出汗是人體免疫係統的正常反應,這樣可以將身體內的毒素以及多餘的熱量排出體外,使內髒器官不受到損傷,降低人體體溫,恢複人體正常功能。那樣就會獲得對這個病菌的免疫力,就不會重複發燒了。發汗還要注意因出汗過多導致損傷心液,影響人體功能的正常化,所以要及時的補充水分,多喝溫開水,以利於人體發揮正常的新陳代謝。
中醫認為發熱多是由於外感病邪在體內積聚所致,而通過發汗可促進外感病邪從體表及頭麵驅除,汗出身涼則熱退。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發燒並不是什麼壞事,相反是身體機能發揮作用的表現。
知識卡片
發燒怕冷
以發燒為症狀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怕冷,一種不怕冷。
隻要怕冷,必然有寒氣——才需要“熱”來抵抗。發燒要多高,取決於寒氣有多重。隻要熱氣能夠超過寒氣,必然就會出汗。不出汗而一直發燒,就說明體內寒氣至少有發燒的溫度那個量級。比如,寒氣相當於38度,發燒溫度就必須39或者40度,如果燒到40幾度還沒有流汗,說明體內就有相當量級的寒氣在對抗抵消,當然也就不會出現燒壞腦了。如果體外一直有寒氣,那麼體溫就會不斷升高——因為寒氣一直比發燒的溫度量級更高。反推之,發燒越高者,體內寒氣越重。隻要斷絕外寒的進入,身體就不會無限度的發燒。所以,“一直這樣燒下去要燒到多高”的擔憂是多餘的。
另一種情況,同樣發燒,卻沒有怕冷,這種發燒是因為體內熱能發動而水分不足,即比如小兒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自然會出現陽氣向外發動以推動生長。這種發燒是因為水不足而不是有寒氣,就不可以用薑棗湯發熱幫助退燒。
2. 打預防針的強大作用
其實是疫苗接種,是將疫苗製劑接種到人或動物體內的技術,使接受方獲得抵抗某一特定或與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係統對外來物的辨認,進行抗體的篩選和製造,以產生對抗該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體,進而使受注射者對該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打預防針
預防針分兩種,即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
主動免疫是將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製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製劑。預防針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動物體免疫係統的特性。當動物體接觸到這種不具傷害力的病原菌後,免疫係統便會產生一定的保護物質,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質、特殊抗體等;當動物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菌時,動物體的免疫係統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製造更多的保護物質來阻止病原菌的傷害。
被動免疫可以是給接種人群注射有保護性的抗體,以對抗有可能麵對的微生物。預防針打到體內的是少量去除了DNA的病毒,就是隻有病毒的外殼,它進入體內不能自我複製,但是人的免疫係統會把它當做真的病毒,對它進行防禦。例如HIV感染後的補救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