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危險美景-- 科迪勒拉山係(1 / 2)

地理位置

科迪勒拉山係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它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萬千米,屬中新生代褶皺帶。

該山脈一般為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由一係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和盆地組成。

北美科迪勒拉山係的寬度較大,約800千米 1600千米,海拔較低,為1500米 3000米。其地形結構包括東西兩列山帶和寬廣的山間高原盆地帶。自墨西哥向南,該山係逐漸變窄,並分為兩支:一支向南經中美地峽伸入南美大陸,大部分為火山林立、地形崎嶇的山地;另一支向東經大、小安的列斯群島伸入南美大陸,各島多為山地盤踞。

南美科迪勒拉山係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寬度較窄(300千米 800千米),但海拔很高,多在3000米以上。尤其是介於南緯4?啊?8?暗鬧卸危絞菩畚埃0紋驕?500米以上,許多高峰達五六千米。其西半球和南美最高峰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第一高峰。

地理成因

科迪勒拉山係的成因,主要是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活動與大西洋的張開及南部岡瓦納大陸的分離,特別是南美與非洲的分開,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科迪勒拉山係主要形成於中生代-新生代。中生代前半期,科迪勒拉地槽處於沉降和堆積階段;侏羅紀時期,地槽處曾有多次造山運動,並伴有廣泛的岩漿侵入。至白堊紀的拉拉米運動,掀起了大規模造山運動,其影響範圍北起阿拉斯加,向南至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南美使安第斯地槽發生強烈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整個安第斯山的褶皺構造。至此,美洲大陸的麵積向西擴展了一大步。這次運動一直延續到第三紀。新生代以後,科迪勒拉山係曾進入一個以侵蝕為主的時期,山間盆地、山前凹陷及低地處都有大量的陸相沉積,及至上新世又掀起巨大的上升運動,並一直延續到了第四紀後,這次運動使科迪勒拉山係重新抬升、褶皺、斷裂並伴隨岩漿侵入,熔岩噴發和火山活動。經過這次運動,科迪勒拉山係不僅具有年輕的現代構造地貌的特征,而且通過中美地峽,使南北美溝通聯係,從而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山體。

第四紀初期對科迪勒拉山係有一定的影響,從時間上看,北段(北美)早於南段(南美),冰川覆蓋的範圍則北段大於南段。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是科迪勒拉北段的冰川中心,南段主要是高山冰川。強烈的冰蝕作用,對科迪勒拉山係的麵貌進行了再蝕刻。

自然環境

科迪勒拉山係自然環境複雜,分布有自寒帶到熱帶的多種氣候,其生物帶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帶譜,高山有現代冰川。

科迪勒拉山係是河流的重要發源地,水力資源豐富。高大的山係構成了南北美大陸重要的氣候分界線。該山區森林茂密,富藏銅、鋁、鋅、銀、金、錫、石油、煤、硫磺及硝石等多種礦產。

科迪勒拉山係構造複雜,由一係列褶皺斷層造成,並伴有地震火山現象,高山冰川普遍。北美西北沿海、南美赤道附近以及智利南部西海岸一帶,森林茂密,水力豐富。

科迪勒拉山係自然環境複雜多樣,融多種氣候類型和自然帶於一體,並有若幹種垂直帶景觀。高大山係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對南美洲大陸氣候、水文網分布、地理環境地域分異、人文景觀和交通線布局等帶來了巨大影響。墨西哥、中美地區和安第斯山中部,是印第安人古文明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