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評的“名”和“姓”更有草根特色(1 / 1)

讓網評的“名”和“姓”更有草根特色

網評,作為隨著網絡發展的一種新興事物,作為區別於其他文字和語言的一種特有文化符號,它有不有“名”和“姓”?

網評因傳統時評和網絡媒體相結合而衍生,有它最獨特、最顯目的文化名片:時評屬性,網絡屬性。時評屬性主要是基於網絡評論的題材和內容而言的,而網絡屬性主要是基於它的傳播載體形式而言的。我個人覺得,如果我們賦予網評以文化符號的名稱,那麼不妨把時評屬性作為它的“姓”,而把網絡屬性作為它的“名”。姓是根本、延續性的,所有的網評必須具有時評的相關要素,才成其為評論。在文化、文學和新聞傳媒的大家族中,它是具有“傳承血脈”功能的內在“血緣關係”的。另一方麵,名是個性化的、獨特的,如同血脈傳承中的新生代的孩子。所有的網評因為有了網絡的獨特屬性,才具備了傳播快、範圍廣、影響大、大眾化、民間化等網評最獨特最重要的特點。

正是由於網評有了這樣的姓和名的符號歸屬,所以我們在撰寫網評的時候,如何讓自己“孩子的姓名”更有特色呢?

如同我們在生活中一樣,以“姓”作為文化符號識別的基本依據,但更主要的還是要注重“名”的獨特個性,比如有及時主動的第一時效性,應該事實清楚、觀點主流、有影響力,應該具有平民化和個人化的草根屬性,以及其他相關特征。

如此說來,我們就不難理解被主流聲音和草根階層認同的網評,常常都不是我們看到的傳統時評那種論證嚴密、用詞縝密的“一本正經”的老麵孔了。互聯網從誕生之初,就有草根屬性,就帶有強烈的逆傳統心理。在寫作立意上,廣受關注的網絡言論往往帶有個人體驗和情感在裏麵,寫的文字不高高在上,觀點也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帶有個人觀點,這樣的往往能受到網民的關注和熱捧。另外,在寫作手法上,它必須突破傳統媒體的文字風格與技巧,在用詞上貼近網民用語,幽默詼諧、自由隨意。網民在看的過程中,慢慢接受作者的觀點,這樣的網評就能起到積極引導輿論的作用。

難怪有人說,網評,尤其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正麵的、積極的網評,是民主時代的民間新貴,是大眾文化的最新出口,是草根階層的主流聲音。因為,草根曆來是中國社會的主體,也是官方和民間最為關注、最以之為依賴的砥柱。

為了草根,為了我們社會的主流,時評人必須寫好網評,負責任地用心寫好網評——寫好他們內心真正主流的聲音。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