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軍用航天器(1 / 2)

軍用航天器是指專門用於軍事目的的航天器。截至2001年12月底,世界各國已發射的5400多個航天器中,直接為軍事服務的約占70%,航天技術已成為世界經濟發達國家軍事技術特別是軍事高技術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軍用航天器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已經大量使用的衛星係統;二是處於研究發展中的天基武器;三是處於試驗階段的載人航天器。

發展曆程

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軍用航天器經過試驗階段後,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先後投入使用。從70年代起,進入提高階段。偵察衛星提高了分辨率;通信衛星擴大了通信容量和提高了抗幹擾能力;氣象衛星擴大了輻射探測波段和提高了分辨率;導航衛星提高了定位精度,並向全天候、全天時導航方向發展。

軍用航天器有的還實現了“一星多用”。例如,照相偵察衛星兼有電子偵察和海洋監視的功能;導彈預警衛星兼有核爆炸探測的功能等。

在20世紀60年代,載人航天器主要發展了衛星式載人飛船和月球載人飛船。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東方”號。1969年7月20日,美國航天員首次登上月球。1971年、1973年,蘇聯和美國先後發射各自的第一個航天站。此後,蘇聯進行了大規模衛星式載人飛船和航天站的試驗活動。美國則集中力量研製航天飛機。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1986年2月共發射18顆人造地球衛星。其中包括:6顆回收型衛星,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的3顆衛星,一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和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中國是世界上能回收衛星和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分類

軍用航天器絕大部分是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按用途可分為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氣象衛星和反衛星衛星等。載人飛船、航天站和航天飛機,截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仍是軍民合用,尚未發展成專門的軍用載人航天器。

軌道

軍用航天器大多采用環繞地球的近圓軌道,軌道高度和傾角隨具體任務而異。例如,照相偵察衛星要求在光照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拍攝高分辨率的像片,采用較低的軌道,其中有些是太陽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要求通信覆蓋麵積大,采用高軌道,大多是地球同步軌道。

組成

航天器由不同功能的若幹係統和分係統組成。一般分為專用係統和保障係統兩類。前者用於直接執行特定任務;後者用於保障專用係統正常工作。

專用係統

隨航天器所執行的任務不同而異。例如,照相偵察衛星的可見光照相機或電視攝像機,電子偵察衛星的無線電接收機和天線,通信衛星的轉發器和通信天線,導航衛星的雙頻發射機、高穩定度振蕩器或原子鍾,反衛星衛星的跟蹤識別裝置和武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