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篇 外事禮儀概述(1 / 2)

隨著近三十年來對外交往的不斷深化與加速,我國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等各個方麵的友好往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具體。在這種形勢之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外國去。昔日由於閉關鎖國所造成的世界不了解中國、中國不了解世界的不正常局麵,正在被迅速地改變。

要是說中國的平民百姓現在可以堂堂正正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各地,是改革開放帶來的一大實惠,絲毫也不過分。因為倒退三十年,人們還在為求得溫飽而費盡心機,哪裏還會有夢想環遊世界的閑情逸致呢?!

而今卻截然不同了:改革開放使中國民富國強,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係。曾幾何時被視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名正言順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令人刮目相看!現在,隻要你是一位奉公守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隻要你有正當充分的理由和一定的物質基礎,那麼你不但可以睜開眼睛看世界,而且能夠“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不受限製地前往世界上任何一個允許你入境的國家或地區觀光、遊覽、訪問、探親、留學、工作、經商……

不過話說回來,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中國人雖然知道“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卻不曾想象過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漫遊世界。而更多的人對於辦理出國手續、接受出入境檢查、乘坐國際班機、住宿大飯店等一係列的程序和衣、食、住、行等等在海外必然遇到的具體問題,知之甚少,於是感到關山難越,隻好自動“棄權”。中國過去有句老話,叫做“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話倒是不假,然而要是一股腦地“知難而退”,且不說會失掉許多浪跡天涯、“萬水千山隻等閑”的作為現代人的樂趣,久而久之,難免會因孤陋寡聞而夜郎自大,而目光短淺。因此,隻要有可能,還是應當多走出國門,去親身體驗、感受一下外麵的大千世界。

盡管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多年,北京奧運會已經順利召開,但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的製約,普通的中國人與境外人士的交往並不太多。如果要走出國門,遠離祖國和親人,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去充當人家那裏的“老外”,人們往往會遇到一個相同的“難題”,即在國外怎樣才能夠表現得舉止得體,不亢不卑,大方而自然?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簡單地說,隻要了解一些有關外事禮儀方麵的常識,在穿著打扮、言談話語、舉止行為、待人接物等許多令人發怵的問題上,就不會出現大的差錯和“閃失”。

所謂外事禮儀,是指中國人在對外交往中所必須遵守的、用以維護自我形象,同時用來對外國友人表示尊重友好的一係列的慣例和形式。它是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禮儀的基礎上,以世界上通行的國際禮儀為核心的。

外事禮儀的基本原則與國人的習慣做法不盡相同,對此國人應當有所認識,並且在涉外交往中照此行事。自以為是,妄自尊大,不拘小節,我行我素,都有悖於外事禮儀的主旨,既有失自尊,也有辱國格,因而是極其錯誤的。

舉例而言,中國人講究“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隻要是有一麵之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問的問題。“你多大年紀呢”、“有沒有結婚”、“一個月能夠掙多少錢”等等,都是中國人平常司空見慣的聊天話題。而在歐美各國,人們講究尊重個人的隱私權,講究個人至上。諸如年齡、婚否、收入等問題均屬於個人不願“廣而告之”的秘密,即所謂個人隱私。在那裏,一個人要是開口就問他人以上那些問題,是會被視為“沒有教養”而令人側目的。

再比如,中國人與熟人見麵,慣於問候對方“你吃飯了沒有?”或是“你準備幹什麼去?”而外事禮儀卻告訴我們:此類問候語在國外也使用不得。你要是問西方人“你吃飯了沒有?”對方多半會誤認為你準備請他吃飯,肯定會以實相告。然而中國人問這話卻絕對沒有這個意思,要是被外國友人答以“沒有吃”,真可能會下不了台。在另外一些國家,問這樣的問題同樣會令人不快。在那裏,這樣問候會被誤以為懷疑被問候者是否具有能吃飽飯的經濟能力,它與“你能吃得飽嗎”意思是一樣的。知道了這方麵的知識,在國外以“你好”或是“早安”、“晚安”問候他人,不僅可以避免誤會,減少麻煩,而且合乎國際慣例,使人顯得彬彬有禮,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