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篇 在埃及的你(1 / 2)

大家好了埃及,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古老的金字塔、謎一般的獅身人麵像、寬廣奔騰的尼羅河……埃及如同一首古老的歌,多年以後唱來,你仍抗拒不了其豐厚的曆史文化沉積所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

今日的埃及正從傳統走向現代化,在西亞、北非眾多的阿拉伯國家中,埃及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日益為世人所重視。古老的文明,更為其帶來取之不盡的旅遊資源。這便是埃及,你去觀光、工作的一個好地方。

埃及人是比較強調其民族傳統和獨立性的,雖地處北非,但其主要居民卻是白人。由於這種特殊性,你要是問這樣的問題:“喲,埃及人怎麼不是黑人?”那當然屬於自討沒趣了。作為當今穆斯林世界中舉足輕重的一個大國,其國內的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並且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另外,它還有科普特、努比亞、貝都因等民族。

在埃及,你時刻勿忘自己是置身在一個伊斯蘭國家。在此地,諸如對豬肉的禁忌、對婦女著裝的限製等等甚多。埃及在日益開放的今天,生活的各個方麵仍帶有濃重的穆斯林與阿拉伯色彩。

埃及人的姓名,通常是由三部分組成的: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再加上其祖父的名字。中國人講究避開自己長輩的名字,以示尊重。而在埃及,你常可以見到長孫和祖父同名的情況。此外,埃及婦女出嫁後也不隨丈夫姓,仍保留其本來的名字。這並不奇怪,你隻要在稱呼時略作區別就行了。

在稱呼上,你可以按西方式的稱法行事,例如,先生、小姐、女士、太太等。隻要用得合適,都會被對方所接受的。

你要是能夠學一學阿拉伯語中這些稱法的發音,那在應酬時就更顯得與埃及人更加相知相近一些。例如,對一般的男人,可稱“賽義德”(先生);對於師長和有名望的人,你則可稱其為“烏斯塔祖”或“巴夏”(老師、教授)。

如果你與對方是多次相見或早已熟知,那就不妨直呼其名。而對於長輩,在埃及是很尊敬的,其稱法也分得很嚴格,而不像英語中用上一個詞兒就可以包括了姑姑、姨姨等親友,使外人根本不知道被稱呼者與你究竟是何種關係。

愛聽外文歌的人都知道,“老外”們特別喜歡用“寶貝”這個詞。它既是對孩子的愛稱,又常用作指自己的戀人。在埃及,也有這種類型的稱法。例如,長者常常很慈祥地稱自己所喜歡的年輕人為“兒子”或“閨女”。如果有埃及老人這樣稱呼你,你可不要不高興,那僅僅隻是說明他非常願意同你這樣的具有活力的年輕人打交道。

你要是去那兒的孔子學院做老師,如何可以證明你為學生所接納了呢?不是學生敬呼你為老師、先生,也不是他們與你“沒大沒小”地直呼你的名字,而是稱你為“爸爸”、“媽媽”。在一些很正式的場合,你也可以“入鄉隨俗”,這樣去向埃及的師長表達你由衷的敬意。

如果你在那裏當老師,你還有個機會可以用“爸爸”、“媽媽”這兩個稱呼。那就是在你責備學生時,可用一種加重、拖長的語氣來表達你的不滿和訓斥,此時,其意實為:“傻孩子”。在埃及做學生,最擔心的莫過於“榮幸地”被自己的老師稱為“爸爸”、“媽媽”了。

在這個被燦爛的曆史和文化所浸透的國家裏,你自然少不了一有空便四處逛逛。埃及人平時是很重視禮節的:男人相見握握手,女人相逢輕輕親吻,久別重聚緊緊擁抱,這些都是很平常的禮節。

如果有一段時間沒有見到老朋友,你應當主動地打一個電話去寒暄幾句。與西方人不同,那時你盡可以詳詳細細地問對方的身體及健康狀況如何。

作為外國人,你要是能學幾句阿拉伯語,尤其是會使用埃及的土語來問好、道別,並在平時恰當地多用一些“你好”、“謝謝”、“對不起”等語句,那會使你很快地縮短與他們之間的一些距離。

埃及人非常好客。你若是去埃及人家裏拜訪,他們會極為熱情地再三表示歡迎,然後十分客氣地給你讓座、上茶。等你告辭時,再極為隆重地歡送你,並請你下次再來。在其家裏,主人端上來的茶你是一定要喝光的,尤其當你得知對方家裏有年少的女兒時。因為在埃及,不喝光主人的茶是侮辱性舉動,那就是說主人家的女兒會嫁不出去,你想想,這茶你該不該“奮不顧身”地把它給消滅了?

埃及有一些極具特色的食品。做客時,你往往有機會大飽口福。大餅、炒米飯、炸丸子是他們的家常主食;牛、羊、雞肉和奶製品也為埃及人所喜歡。至於魚、蝦、鴿子、火雞等,則隻有在有一定規格的宴會上才能見到。你要是愛吃檸檬或蔥頭,隨便在埃及的任何餐桌上都能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