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篇裏,我將介紹一下你在美國時所需要注意的具體的風俗習慣與禮儀規範。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為一個移民的國家,它容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口。其中白人約占75%以上,黑人約占13%。此外的,就是土著印第安人、華裔、猶太人,以及其他各民族、各人種。
在美國,你對有色人種的談論不可不小心一些。因為在那裏,事實上的種族歧視和成見還未消除。
美國人的姓名五花八門,難以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就總體而言,其名字由三部分組成:名字(叫名),父名,姓氏(家名)。其中父名往往是以一個字母來代替,如“弗蘭克林·D·羅斯福”。
在美國,你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的姓名後麵有一個“Jr.”,其意為父子同姓同名,而這是兒子的名字,可譯為“小”,並應加在全名之首。
目前,美籍華人的名字,大多使用的是漢語拚音,但也有采用漢語姓、英語名者。
在美國這個崇尚自由的國家裏,你可以在稱呼別人時隨便一點。他們多喜歡直接稱呼你的名字。在社會上,至多用“先生”、“小姐”、“夫人”等稱法,但通常它們都是不與名字相連的。
在學校,人們一般是不使用“老師”這個稱呼的。對於男教師你可以稱之為“先生”;對女教師,你就更可以親密一些,直接稱呼其芳名或姓氏。
在美國,當你與女士們交往時,現在用得最多的就是“女士”這個稱法了,這是最保險的。當你對對方婚姻狀況不了解時,這個稱法最有用。
初次與美國人相見,你可以先稱其為“先生”、“女士”,以示尊重。進而與其進行交談時,你往往就可改口稱其姓氏了。談上幾分鍾後,那你就幹脆直呼其名吧。有時,對方往往會自己主動地告訴你該怎麼稱他。不過,你也不要過於放肆。可以隨便一些,並不等於你可以完全無禮。對於年長者,你應當先等其自己提出之後,再去直呼其名。
異性之間交往也是這樣。在叫女士名字前,你還是應當有一些紳士風度,先征求其意見。隻要她點頭了,你就可以自然地叫她的名字了。一般來說,未經對方同意就直呼其名,不能說是美國人所喜歡的稱呼方式。
當你被別人介紹,或別人被介紹給你時,往往大多是連名帶姓,需要全稱一起使用。
對於某些職業的人員,你可以將其名字和職業連起來稱,如“哈利醫生”、“史密斯律師”等。而一些行政職務,則大多不應當與名字連在一起稱呼。
目前,美國的青年一代,往往連“先生”、“女士”等稱呼都快廢除了。他們覺得:這些都過於正規了。最隨便、最自然的,就是稱其名。當然,你初次與人接觸,在不知對方傾向的情況下,還是稍微禮貌一些吧。
平時,美國人的確是不太拘泥於禮節。初次見麵,你最有可能隻是“收到”對方真誠的一笑,並伴之以一聲美國正宗的“嗨”,或“哈羅”,僅此而已。此外往往手也不握了,“先生”也不稱了,“小姐”也不叫了。
同樣,在一次聚會結束,或業務會議散會時,美國人也多半不會同每個人一一道別、握手。那時他們往往隻向大家揮揮手,道一聲“再見”,然後就各奔東西了。隻有在較正式的場合,他們才會認真地握一握手。此時,大多應當由主人、長者、有身份者和女士首先伸出手來,你再去握也不遲。
美國人講求平等,普通人如此,那些身份高者亦以平等和普通為榮。在美國,有些場合會有貴賓席,但該去那裏就座的人大多不願去坐,這與講求榮耀的英國人正好相反。美國人隻有吃飯時,才必將貴賓置於男主人或女主人的右麵,即所謂“以右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