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篇裏,我將介紹一下你在俄羅斯時所要注意的風俗習慣與禮儀規範之要。
俄羅斯,這個當今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國家,橫跨在歐亞大陸的北部。俄羅斯有民族130多個,其中俄羅斯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3%。
在俄羅斯,目前中國人比較多,也受到歡迎。尤其是近幾年,中俄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不管是民間交流還是官方交流,都有所增進。
盡管如此,你到了俄羅斯後,也需要多多注意他們的各種習慣和禁忌,並且自覺地遵守。先看其姓名。俄羅斯人的姓名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名字、父稱、姓氏。其中父稱是由父親的名字演化而來的。在一家人中,兄妹同名,但其詞尾是不一樣的。男子多是什麼“斯基”、什麼“夫”,女子則常是什麼“娃”、什麼“卡婭”等。女子在出嫁後改夫姓,但其名字和父稱則是不變的。
他們的名字,多有愛稱和昵稱。例如列寧,其大名為弗拉基米爾,簡稱沃洛佳,愛稱沃洛津卡,其夫人就常稱列寧為“沃洛佳”。
俄羅斯人姓名的使用,往往是非常講究的。交際的性質不同,其使用往往也就不一樣。在一般情況下,書麵隻寫其名字、父稱的字母縮寫,再加上姓氏;而免稱其名字,或其昵稱。
在正式場合,多用其全名,大學生則往往隻用名字。談話雙方即使談得親密,往往也不能直呼其名。最好能加上其父稱以示敬重,這也多用於稱呼年長者和有一定地位的人,或是在與不太熟悉的同事交談時。
上課時,教師往往隻稱呼學生的姓氏,軍官對士兵、上級對下級,都可以這樣稱呼。在一些嚴肅場合中,你還會聽到他們愛加上“同誌”一詞,這大概是前蘇聯留下的“遺跡”吧。在大街上,對於一些老人,你也不妨稱其為“同誌”,也可按照中國人的習慣稱其為“老媽媽”、“老爹”等。對於中年人,你可稱其為“老兄”、“大姐”。對年輕人,可稱其為“朋友”。你若是年長者,則可稱年輕人為“小夥子”“姑娘”等。
在婚後,小夫妻對對方的父母大多稱其名字加父稱,而極少叫“爸爸”、“媽媽”。對於外國人,他們則按西方習俗稱其為“先生”、“女士”。
在俄羅斯時,你一定要慎用“您”和“你”。稱“您”,主要表示尊敬與客氣,也可能是表示一般關係,甚至是有意的疏遠。稱“你”,則多表示親切,但也不排除有時表示著粗魯。如果是在知識分子中,即使是彼此很熟,也應多稱呼“您”。
在俄羅斯,人們歡迎客人時最隆重的禮節是獻上“鹽和麵包”。如果你與一個久別重逢的朋友相會,則多有親吻、擁抱。平時相見時,你也可以優雅地吻女士的手背。女友男友之間通常會親三下麵頰,長輩則往往會吻你的額頭。在演藝界,無論男女,都是以親吻為禮的。
在談話時,你一定不要用手對別人指指點點,也不要大聲喧嘩。在公共場所,例如,在汽車上、影劇院裏,你要麼不講話,要麼就低聲交談,高談闊論會被別人視為沒有教養。對方在說話時,你一定專注一些,要看著對方,並且不能打斷其說話,那才是有禮貌的表現。你若與他人初次交談,千萬不能談論生活的細節。對於婦女,尤其不能問她的年齡。
平常,你不要動不動就將鞋和腳放上桌子、茶幾。至於像當年赫魯曉夫在莊嚴的聯合國大會上脫下皮鞋來敲個不停,則更算是粗俗至極的舉動了。在社交場合,男子應將臉刮幹淨,並且在自己的服飾上盡可能地整齊一點,那才算是對別人的尊敬。女性則往往要化一點妝,才算是合乎禮節的要求。
與別人握手時,你一定要脫去手套。具體相握時,不要用力搖別人的手,不要顯視你的有力;而應當輕輕地握。隻有對不幸者、或長者對下級,才會緊握其手以示關切。
遇到長者和女士,你不要去先伸手,而應等別人主動來與你相握;如果你首次與一位女士相見,往往是不握手的,而是以鞠躬為宜。如果一群人在一起握手,那你應注意避免與別人形成交叉形的握手局麵。
在服務性場所,大多要付給服務人員一些小費。如你在餐廳裏,吃飯付錢後找的零錢就可以作為小費給侍者,這叫“茶錢”。
在社交場合中,你不要不聲不響地就離開了。如果中途要去廁所,你不可以直說,而應說“我去打個電話”或“請等一等”。所以,在那時你可不要心血來潮地主動去陪別人找“電話”,那可就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