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乾隆帝勤於國政(1 / 2)

雍正十三年(1735年)秋天,58歲的雍正帝駕崩於圓明園。他的兒子弘曆繼位。弘曆登基後任命允祿、允禮、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大臣,開始了他漫長而又輝煌的帝王生涯。

弘曆繼位後,第二年起改年號乾隆。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乾隆帝勤於國政可與聖祖、世宗相比。他每日早朝必在五點準時開始,夏季時,天已大亮,而冬季,天還很黑,不論春、夏、秋、冬一律如此,從不誤朝。為便於應付臨時事物,命軍機處大臣十餘人,每晚一個輪流值班。又恐突然有事,一人辦理有困難,又特安排一人早晨提前上朝協助辦理(當時稱作早班)。乾隆帝每日早朝為使諸人得知,從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起,由寢宮出來後,每過一門必放鞭炮一聲,直到乾清宮。宮中值班者、太監、侍衛、雜役等,立即起來安排自己的工作。軍機處十幾人每五六天輪一次,已覺得辛苦,然而皇帝卻天天如此,竟習以為常,諸臣既佩服,又不敢鬆怠。西部邊疆用兵時,每次有軍報來,雖半夜,也必須呈報皇上,乾隆親自批閱,處理。緊急時還要召軍機大臣商議,然後,起草詔書,一忙往往三四個小時,不得安睡。

乾隆帝繼位後,緩和了君臣之間的關係。釋放被禁錮的允祗、允裎等人。並封允祗、允裎為公爵。恢複允稷、允糖的宗藉,收入皇室家譜,廢除阿其那、塞思黑的罵名。封自己的兄弟為親王,尊母親鈕祜祿氏為皇太後,立富察氏為皇後。

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人關,輔佐順治帝北京繼位,緩和民族矛盾,定鼎中原,功勳顯赫。隻因權高位顯,死後遭忌削其王位,驅逐太廟。饒餘郡王阿巴泰平定河北,剿滅吳三桂,立下赫赫戰功,隻因與廉親王允稷關係密切,革去王位。乾隆繼位後,恢複了多爾袞睿親王之爵位,命五世孫淳穎襲封,並命配享太廟。封阿巴泰為輔國公。又赦免查嗣庭、汪景琪家屬無罪,命返回原籍。這幾件事無論在皇室,還是在大臣中,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眾大臣齊聲稱頌乾隆帝為仁德皇帝。乾隆帝對於有功之臣,除嘉獎、提升外,還下詔繪功臣畫像,掛在紫光閣內。乾隆四十一年平金川,繪功臣像50名。乾隆五十三年平台灣,繪功臣像30名。乾隆五十八年,平的爾喀,繪功臣像15名,並親自參加祭祀。

乾隆四十年,皇帝南巡時,曾在揚州祭祀史閣部,並賜諡忠正。兩年後命揚州府在揚州梅花嶺建祠紀念。乾隆親自寫詩憑吊,並命將其詩刻於碑上,立於祠堂前。

乾隆帝繼位不久,正趕上山東平度縣鬧水災,平地水深三尺,低窪處則汪洋一片。百姓們扶老攜幼,拖兒帶女向高處逃難。平度縣知縣顏希深,積極組織人力搶救,忙了兩天兩夜,沒合一次眼,沒吃一頓熱飯。水退後,又麵臨解決災民的吃飯問題。糧食縣府各糧倉都有,但如果不奏明皇上,擅自開倉放糧,就是死罪;如果上奏皇上後,再放糧,往返公文的時間又將餓死多少人!顏知縣決定寧可自己丟掉性命,也要為全縣幾萬災民著想,他將此事告訴了母親。其母深明大義,讚成兒子的做法。顏知縣得到母親的支持,立即命令全縣各糧倉全部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無家可歸的災民領到了救濟糧,保住了生命,重建家園。災民們擁到縣衙高呼感謝顏知縣,高呼皇恩浩蕩。然而此事卻激怒了山東巡撫,他一麵具文上奏,一麵命顏知縣聽參。當乾隆皇帝收到這份奏折,弄清了事情的真象後,將這巡撫痛責一頓,褒獎了顏希深,並告誡諸臣,再遇到這類問題,允許先斬後奏。並下旨提升顏希深為萊州知府,其母封三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