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嘉慶、道光王朝以後,國勢越來越衰落了。一些關心國家命運的知識分子不甘心一味埋頭讀苦書。他們奮然而起,在社會上發出震蕩人心的喊聲,希望人們振作起來,為國家的重新振興而作出努力;也希望當權者不要再渾渾噩噩地過日子,而要進行一場徹底的政治改革。開創這種風氣的代表人物,就是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龔自珍。
龔自珍的家在杭州西子湖畔。他從小就顯出超過一般人的聰穎,12歲的時候,開始跟隨外祖父段玉裁學習。他最愛讀的書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書》,他一邊認真地讀,一邊恭恭敬敬地抄寫,前後居然抄寫了9遍。當時還是少年的龔自珍就立下了遠大誌向:要向王安石一樣,改革社會弊病。
因為龔自珍平日裏讀書刻苦努力,所以參加科舉考試連連得中,20多歲就在北京做官。那時候,國事十分衰落,危機四伏,可是許多文人隻會寫文章頌揚“盛世”,以便謀取功名富貴。但年輕的龔自珍卻不肯那樣,他讀過古今許多書,看問題、議論事情都十分精辟、透徹,而且他還專門喜愛研究社會政治、經濟問題,把自己的學問叫做“天地東西南北之學”,可見他研究問題的深刻和廣闊。龔自珍還在許多文章中呼籲要進行政治改革。他認為祖宗留下來的法製弊病很多,應該行動起來,進行變通改革。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後來龔自珍考中進士。在殿試的時候,他效法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書》,請求進行變法。他在文章中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文字十分尖銳。閱卷大臣看了以後大驚失色,一口咬定他的書法不符合考試規格,把他的文章從優等拉了下來。
龔自珍這樣極力主張變法、改革,當然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心意。所以他做官多年,一直隻當些小官,根本得不到升遷,而那些整日溜須拍馬的官僚們反而做著高官,拿著豐厚的俸祿,他們都叫龔自珍為“龔呆子”。可是在社會上,龔自珍已經是很有名氣的文壇大師了。他的詩詞和散文都寫得非常好,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他還同當時著名學者和政治家林則徐、魏源等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談論國事,或者談論詩詞,互相勉勵。龔自珍作為文壇的大師,常有年輕人來請教,他就從頭說起,細細道來,從來不認為是麻煩,他講解得那麼細致,有時聽者都疲倦了,而龔自珍卻依然侃侃而談。
還有一年初夏,龔自珍到郊外看見有一片盛開的芍藥花,美麗動人。龔自珍看得不忍離去,就在花旁坐下來,拿出一壺酒高興地喝起來了。過了一會兒,有個人從這裏經過,龔自珍看他穿著普通人家的衣服,神情淳厚,不問分說就把那人請來喝酒,一邊喝酒一邊高聲歌唱。剛好有一個龔自珍的朋友路過,也被拉來喝酒吟詩。於是三個人一塊兒開懷暢飲,十分痛快。從這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龔自珍豪爽、奔放的性格,同時我們也知道龔自珍在黑暗的官場被壓抑太久,所以他對這樣自由、美好的生活極為向往。
那時候,英國正非法向中國輸入鴉片,毒害了人民,而且換走大量白銀。國家國庫空虛,人民的錢財也被搜刮一空,生活更加艱難,而且鴉片毒害人民的健康。龔自珍看見苦難的祖國由於鴉片的輸入而更加虛弱,他堅決主張禁煙。後來,他聽說道光皇帝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去禁煙,喜出望外,馬上給林則徐寫一封長信,幫他出謀劃策,還表示願意同他一道去廣東,協助林則徐禁煙。林則徐是龔自珍的老朋友了,他知道龔自珍的一片愛國之心,而且也了解龔自珍的才能,內心非常希望龔自珍同他一起去廣東禁煙,拯救中華民族,然而當時朝廷內外昏庸無能,還互相排擠,局麵很複雜,林則徐雖然理解龔自珍的一片心意,但也隻好回信婉言謝絕了龔自珍的一番好心。
林則徐走了以後,龔自珍再也不願過那種官場生活。一方麵他的才能、抱負無法得到施展,想報效祖國都沒有辦法,看著國家越來越衰落下去,他卻隻能在一旁歎息,另一方麵是官場腐化、奸臣、小人當道,整日歌功頌德卻不會為民辦事。龔自珍決定辭官回家。第二年4月,龔自珍雇了兩輛車,一輛車上裝著他珍愛的100部書,一輛車自己乘坐,襲自珍一人獨坐在車中,想起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從小就苦讀經書,滿腹才學,本想通過考試做官後,為祖國興盛作出自己的努力,卻屢屢遭到小人排擠,自己又耿介忠誠,反倒不能被委以重任,現在年紀大了,悄然返回家鄉,真是無限的感慨。龔自珍一路吟詠不絕,把自己當時的感觸和對往事的追憶,寫成了許多感人的詩篇。
他的一首催人奮進的詩是這樣寫的: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那“萬馬齊喑”的社會裏,龔自珍的詩像一聲驚雷,使人驚醒,讓人沉思。要使國家振作起來,靠的是一場變革,而現實的黑暗又讓他心情沉重。
不久,龔自珍回到杭州老家,在書院講學。兩年之後,這位掀起近代改革風潮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