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攻下定海,覺得此處不易久留,在義律的建議下於1840年8月13日揮師直逼天津。他知道天津總督琦善不僅媚外,而且在鴉片販賣中得到不少好處。事情的確如義律所料,喬治艦隊開到天津,順利攻到白河口。當義律見到琦善時,連恫嚇帶威脅,汙蔑林則徐破壞了兩國的貿易關係。琦善對別的不關心,提到林則徐反倒很有興趣,因為林則徐禁煙,斷了他的財路,而他又與穆彰阿關係極好,都想排斥林則徐,而又無從下手。義律一來,真是送上個好機會。所以對義律提出的條件絲毫不加考慮,立即答應轉奏皇帝。
琦善連夜趕到北京,先找穆彰阿,商量如何奏明皇上,才能使他們的願望實現。策劃好之後,第二天琦善向皇上奏明義律提出的五項條件:
一、中國要賠償英商全部損失;
二、賠償軍費;
三、開放廣州等地為通商港口;
四、不得以查禁鴉片要挾英商;
五、兩國交往,禮節平等。
二人一唱一合把責任全部推到林則徐身上。昏潰無能的道光,竟信以為真,撤去林則徐兩廣總督之職。不久,又將林則徐、鄧廷楨等革職,流放新疆伊犁。
琦善在穆彰阿的支持下,取得了兩廣總督的寶座,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來到廣州上任。琦善接任後,大反林則徐之道而行之,下令撤防、裁軍、解散水勇、減少大炮等等,這些命令遭到愛國將領的反對。鎮守穿鼻洋的將軍陳連升,聞訊後趕到總督衙門,陳述利害,但卻遭到琦善痛斥,並要斬首示眾。幸虧關天培及時趕到,向琦善說明:陳連升忠心為國,決無二心,在抗英中立過功,請總督收回成命。這才使陳連升免去一死,仍鎮守穿鼻洋。陳連升走後,琦善命令關天培:一、減船裁兵;二、解散水勇;三、設置在海裏的鐵鏈要拆毀;四、對英軍要客氣。並重申違令者,以軍法論處。關天培氣憤地離開了總督衙門。琦善怕各將領不聽命令,又派出參軍監督各處的撤防,以討英國人的歡喜。
琦善的一係列舉動,令喬治等人很滿意,喬治派義律去總督府去見琦善。義律提出:在虎門銷毀的鴉片,要賠償白銀600萬兩;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並把寫好的條件書扔給琦善,讓他簽字。琦善聽後,大吃一驚,方知這奴才還真不好當。他不敢擅自作主,又害怕英國。
義律回到船上,與喬治商量,應該給琦善點顏色看看。於是,在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841年1月7日)英軍艦隊直抵穿鼻洋,並用猛烈的炮火進行轟擊。
穿鼻洋的守將正是陳連升與陳長鵬父子二人。陳連升行伍出身,為人忠心耿耿,在禁煙中,協助林則徐擊退進攻磨刀洋的英軍,被擢升為三江口副將。兒子陳長鵬,今年剛滿二十歲,自幼習武,有著父親一樣的品質,是其父的好幫手。陳連升決心誓死報效國家,報效皇上,與炮台共存亡。
在琦善撤防的命令下達後,三江口2000多兵士,僅剩600餘名,炮減少一半,炮彈也有限。以這樣的力量麵對強大的敵人是難以取勝的。陳連升父子就率領這600餘名官兵與英軍展開浴血奮戰,炮彈打光了,同敵人肉博,打死打傷敵人無數。最後終因寡不敵眾,又無援軍,陳連升父子與600餘名官軍全部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