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已經遠遠超越了玩具的定義,成為一個不朽的文化符號。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一段時期裏,芭比幾乎天天生活在美國人的收音機中,雖然高唱著芭比娃娃的是丹麥演唱組合;她是20世紀生活的代表,是美國女性的一個象征,是現代的蒙娜麗莎,就連以嚴肅自居的學院,也不得不屈尊研究“芭比現象”。學生們在社會學課堂上要完成這樣的作業:針對芭比成為一種榜樣都有過怎樣的批評?你認為製造商是否應考慮這些批評?雖然這些問題可能永遠沒有“正確的”答案。
無論引起了怎樣的討論和讚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芭比”是玩偶設計業誕生的第一個活生生的女人,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小孩子。“芭比”的成人化設計打開了小女孩們的視野,她們可以通過“芭比”感知到幼兒園以外的世界,與“芭比”一起體驗成人生活的各個層麵。從海灘女郎到政治家,芭比變化萬千的形象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她們希望自己在長大後也能像芭比一樣。
感悟:當創造者成功地塑造一個形象之後,這個人物形象雖然是一個虛擬的,但卻能穿越時空成為經典,林黛玉是這樣,芭比娃娃也是!
和芭比一起成長
當初,露絲把自己的女兒芭芭拉的昵稱“芭比”給了這個可愛的娃娃。如今,半個世紀以來,露絲創造的芭比娃娃成了全世界小女孩的心愛之物,同時它也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象征。
第一批芭比娃娃是在日本製造的,當時在1959年美國玩具博覽會上首次亮相。參展的名目是“芭比——少女的榜樣”。出乎意料的是,“芭比”並沒有被經銷商搶購一空,而是受到冷遇。畢竟當時的芭比是一個全新的事物,是一種冒險,經銷商不願意這樣做,隻是勉為其難地進了寥寥幾個。但市場證明了露絲的判斷是正確的,擺在經銷商貨架角落裏的“芭比”受到了孩子們熱烈的歡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來買這種清新可喜的玩具,尤其是小女孩,對此更是極為熱衷,第一年就賣出了35萬個。
到了1960年,經銷商們完全改變了想法,訂單像雪片一樣飛到了公司。公司花了幾年功夫才滿足了人們對芭比的需求。但在芭比受到廣泛歡迎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各方麵的批評。美國婦女組織表示芭比娃娃過於性感,過於完美,為女孩們設置了不可實現的目標,最終結果就是傷害了她們的自尊心,讓她們對自己的容貌和身材感到自卑。露絲卻並不這樣認為,芭比是女孩子的偶像,偶像自然是完美的,小女孩並不會因自己的偶像感到自卑的。
為了證明芭比不是一個頭腦空空的花瓶偶像,露絲設計出更多種類的芭比,她擁有了更多的身份,可以是醫生、宇航員、女企業家、警官、運動員……;她還可以是中國人、印度人、黑人……;她的寵物可以有很多種……,比如跳舞者的馬;她還有自己的男朋友肯,;她也有自己的三個姊妹——巧比、史黛西、小凱莉。
這是個普通的玩具,但它又如此真實,一方麵她是千麵女郎,美得不可思議;另一方麵,卻又離我們如此之近,因為她和任何一個小女孩一樣,有自己的喜好。作為一個市場形象,“芭比”是如此的成功。除了小孩子,更有數百萬的成年女性購買芭比,對於熱愛收藏芭比娃娃的收藏者們來說,芭比娃娃不隻是個娃娃,她已經成為他們的一部分。而芭比娃娃另一獨特之處在於,她成為了一個文化標記,而且得到玩具界中罕有的榮譽。
感悟:魯迅曾說世上本沒路,走的人多不了也便成了路。借用一下魯迅這句名言,可以說世上本沒有芭比娃娃,擁有她的人多也便成了芭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