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德國十一月革命(1 / 2)

1918年秋,德軍在前線不斷潰敗,國內政局動蕩。德皇威廉二世慌忙於9月30日下詔改革。10月3日,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巴登親王馬克思擔任首相,組成了包括中央黨、進步黨和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製政府。社會民主黨人謝德曼任部長,鮑爾任勞工部長。隨後,新政府向美國表示願意結束戰爭。但是,統治集團的這種讓步已經無法阻止革命的爆發了。

在政府向協約國求和的時候,堅持戰爭政策的海軍司令部於1918年10月下令遠洋艦隊出海與英國海軍決戰,如果不能取勝就“光榮地沉沒”。這種讓8萬水兵送死的冒險行徑引起水兵的極大憤慨。威廉港水兵拒絕起錨出海,軍艦上出現了反戰傳單。海軍司令部下令逮捕鬧事的水兵,並把第三分艦隊從威廉港調往基爾港。11月1日夜,到達基爾港的水兵舉行集會,討論如何阻止艦隊再次出海,並要求釋放被捕的同伴。11月3日下午,5000多名水兵在練兵場集合,要求結束戰爭,要求和平、自由和麵包。會後,水兵舉行遊行,基爾港的工人也參加了示威行列。當遊行隊伍到達卡爾大街時遭到政府軍警開槍鎮壓,死傷30餘人。示威者也開槍回擊,打響了反對帝國政權的第一槍。

11月4日,起義的水兵和工人解除了反動軍官的武裝,占領了火車站等重要據點。奉命前來鎮壓的士兵也轉到起義者一邊。到4日晚,整個基爾已經掌握在新成立的蘇維埃手中。

基爾起義震動了統治當局。馬克思、謝德曼等人簽署呼籲書,要求水兵不要開始內戰。同時,派遣國會議員、社會民主黨人諾斯克去基爾恢複秩序。諾斯克後來承認,他去基爾是想利用他同海軍的關係平息事件。但是,他“遇到的已不是罷工者,而是3萬名叛亂者”。諾斯克見阻止起義已不可能,就轉而答應水兵提出的一部分要求,許諾改善供應,從而取得水兵信任,被選為基爾水兵蘇維埃主席。

基爾起義成為德國革命的開始。起義浪潮從北向南迅速擴展。漢堡、萊比錫、慕尼黑等城市相繼取得革命勝利。各個邦的君主諸侯都被趕下寶座。到11月8日,大城市中隻剩下柏林仍在反動政府手中。

11月9日,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組織斯巴達克團的領導下,柏林的工人、士兵舉行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占領了警察局、郵局、火車站和國會,成千上萬的武裝群眾湧向了德皇的老窩皇宮。

魂飛膽破的德皇威廉二世趕忙宣布退位;然後倉皇逃往了荷皇宮廣場上,萬眾歡騰,群情振奮。一麵鮮豔的紅旗在皇宮陽台上升起。紅旗下站著起義的組織領導者。

“從今天起,德國將是自由社會主義共和國”站在皇宮陽台上的著名革命家卡爾·李卜克內西莊嚴地宣布。他強烈譴責德國反動政府的戰爭政策,號召人民以十月革命為榜樣,立即建立蘇維埃政權,並大聲疾呼:“德國必須由人民自己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