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無盡的夙願 第36章:才剛開始(1 / 2)

萬米高空,寬敞客廳式的機艙裏,王旭正在海吃海喝。

他對現在還在島上的塔歐斯他們,倒是一點罪惡感都沒有。

能做到這麼無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真是厲害。

其實他是因為沒有多餘的腦子去想那些東西,他的大腦現在將一切處理能力用到了另一處地方。

能夠在人類與塑化生物之間轉化的生物,盡管難以置信,但在尼豪島上,這些都是實事,而且美國人似乎早就知道了,而且還在進行相關研究。

塑化生物到底是什麼?

他們真的是為了攝食塑料類高分子聚合物而攻擊大都市的嗎?

構成人類身體的有機物是如何變成塑化生物那樣的無機物的?這種憑空的轉換真的可能嗎?

也許可能,因為超能力也是一種從無到有的“憑空轉換”。

那超能力有到底是什麼原理?僅僅是大腦的想子波打開了連同四維空間的通道?

很久之前,人們就認為:宇宙是十一維的,而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裏,時間作為第四維而存在。

從前人們認為三維就是:長、寬、高,後來人們認為三維是:長度、速度、溫度,而在2017年後,依托對超能力的研究,人們將三維定義為:空間、時間、能量。

時間成為了三維的組成部分。

時間、空間、能量作為基礎三維,能量與時間交融誕生了熱量、時間與空間引發速量、空間與能量導致了質量的出現、而基礎三維的交集則是動量,由於時間的正負性,與時間相關的熱量、速量、動量也擁有正負性,以上就構成了“三基十一維”。

包括光子在內的任何粒子都可以拆分為“質量”和“能量”,能量可以獨立於空間而存在,但質量必須依托於空間才能有所表現。而很久以前,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說明“能量與質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也就是說,將“質量”中的“空間”元素排除後,其就會變成純粹的能量。

地球上任何物質的成分都是相同的,都是處於某一空間之中的“能量”,這些能量構成了質量,構成了大量的粒子,構成了世界。所以本質上說,有機物與無機物也是相同的東西構成的。

石頭能變成黃金,有機物能變成無機物,人類能變成塑化生物。

塑化生物的食物是與自己成分差不多的塑料類高分子聚合物,一般都是這麼認為的。但他們真的不吃別的東西嗎?既然有機物與無機物可以轉換,那麼也它們應該能吃人類的食物。

如果按照從前的魚類說需要的食物成分來看,陸地上的植物與動物也能滿足它們,但魚類卻依舊留在了水中。現在的大海中,大量的低級的塑化生物也能滿足處於捕食者地位的塑化生物的生存要求,他們沒有必要冒險攻擊人類的城市,因為絕大多數塑化生物無法在陸地上生存。

東京之壁事件也一樣令人不解,牆壁剛坍塌,就有塑化生物大軍襲來,它們就真的饑餓到了如此地步?而且作為島國,無論是南日本還是東日本,都有禁止使用塑料製品,就算襲擊東京,也無法補充食物。

既然不是為了食物,塑化生物上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魚類從海洋走上陸地,是進化。

那塑化生物是否也要進化了?

尼豪島上的塑化獸,是誓言製造出來的,還是海洋中的塑化生物進化而成的?

如果是進化,就意味著未來,全世界範圍內將出現大量塑化獸。

麵對能夠陸地上自由活動的怪物,就算有纖維武器和能力者,人類還是毫無還手之力。

說到戰鬥,為什麼植物纖維遇到那種類似於石油的液體後會極速膨脹?

問題與疑問實在是太多了。

還有一點就是,塑化生物是天災,還是人禍?

尼豪島上雖然看起來有研究塑化生物的設施,但塑化生物到底是被製造出來的,還是先出現了,才被美國人拿來研究的?

越想越疑惑,越想越懷疑,越想越害怕。

如果是人禍,那就太可怕了!

機艙裏的廣播響起了:“先生,本機預計在東京當地時間的五點左右抵達。”

謔,剛好能趕上吃晚飯。

王旭躺在豪華的椅子上,感慨著:“今天是聖誕節前夜啊,估計東京的街上都是笨蛋小情侶,旅館要發財了……”王旭哀歎著,“我該不會要到臨死時都還是處男之身吧,好悲催的人生啊~”

這種時候,他想起了彌永清夏,以及第一次見麵時的刺激場麵。

“她的記憶已經回來了,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冷靜下來呢。希望她忘記過去的是我,想讓她恢複記憶的也是我,雖然都是為了讓她過得更好,但會不會隻是我的傲慢與自我陶醉?”

這種事情,總是越想越糊塗。

人心就是這麼複雜的東西。

我覺得自己已經做好了明年六月“英勇就義”的思想準備,但麵對那麼多次的襲擊,我卻那麼害怕死亡。這樣的我,真的能做到自我了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