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禮服的曆史沿革(1 / 2)

禮服原指參加婚禮、葬禮、祭禮等儀式時穿用的服裝,現泛指在出席某些宴會、舞會、聯誼會及社交活動等場合所穿的服裝。從禮儀的形式上講,可分為正式禮服和非正式禮服兩種;從穿著時間上講,又可分為晝禮服和夜禮服。根據不同的著裝環境和不同的服用功能,禮服的造型特征各具風格,如甜美、聖潔的婚禮服,華麗、高雅的宴會服,新穎、別致的舞會服等。綜上所述禮服可分為:婚慶禮服、晚禮服、葬禮服、生活禮服、演藝禮服等。禮服由於其獨特的藝術性成為展現服裝設計師才華的載體,因此現在突出設計師創意和個性的另類T台禮服也廣泛存在。

一、禮服的起源與發展

禮服作為西方文明的產物,最初可追溯到古希臘,從古希臘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一些婦女的小雕像就可以看出克利特婦女的著裝形象:鍾形的衣裙,高腰位,後背直立起來並裹住雙臂,前胸袒露,下擺寬大,著裝高貴優雅,體現女性的胸腰曲線,這可能就是禮服的最初雛形。

公元前1700~前1550年的米諾三代王朝中貴族婦女所穿的前胸袒露,袖到肘部,胸、腰部位有線繩係在乳房以下,下身著鍾形衣裙,整體緊身合體的服裝可謂是禮服的早期雛形,禮服一直是各個時代的縮影,從最初的簡單到後期的奢華,從衣不蔽體到雍榮華麗,它始終不失威嚴,體現著屬於自己時代的文明。禮服的款式變化豐富,西洋古代社會的服裝多以纏裹、係掛的形式出現,這種重點表現衣紋的半成型類衣物通常以衣紋的多少來詮釋權力、美和財富。

中世紀的宗教文化成為服裝的主要藝術特征,服裝在每一個細節裏都體現著基督教文化特征。高高的帽子、尖尖的鞋子、富有光澤和鮮明色調的服飾色彩都讓人們覺得似乎隻有這樣才能表達他們對天國的向往和崇敬。到了16世紀以後,禮服得到迅猛的發展。文藝複興時期,人們追求夢想,體現個性,反對禁欲主義,在服裝上體現造型之美和曲線之美,這一時期裙撐的出現使人們看到了現代禮服的影子,隨後盛行的巴洛克風格把服裝推向了豪華、浮誇,而以纖細、精巧、華麗、繁瑣著稱的洛可可風格則把禮服推向了奢華的高潮,中世紀後期盛行的新古典主義使得緊身胸衣得到了改良,浪漫主義擴展了禮服的設計思路,到了19世紀後期,隨著戰火的蔓延,服裝變得實用而簡潔,它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產業。

二、近現代禮服的發展

禮服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上流社會得以發展。18、19世紀奢靡的法國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是晚禮服盛行的開始,晚禮服這種專為晚間的社交活動而準備的奢華服飾是由當時巴黎社交圈向外蔓延開來的。當時宮廷服的造型特點是腰部收縮、裙擺很蓬鬆,上麵裝飾有很多刺繡及各種華麗的飾件。19世紀是禮服精彩紛呈的時代,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複古主義融合在一起,呈現了多元化的禮服分類,麵料開始有了特定的綢子、網狀薄紗等。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批專為社會名流或交際女性設計服裝的設計師,如沃斯、雅克·杜塞,他們將禮服演繹到了新的高度。1850年英國人查爾斯·沃斯(Charles Worth)在巴黎開了一家時裝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裝設計師,禮服也真正進入設計階段。

到了20世紀,禮服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和發展,夏奈爾、迪奧、伊夫·聖洛朗、勞倫、範思哲、穆西亞·普拉達等一批著名服裝設計師把禮服設計推向新的高度。“上緊下蓬”依然是禮服的主要特征,但也出現了一些拋棄裙撐的禮服設計。“性感”“人體健美”的風氣逐漸解脫了女性,“S”型成了標準服式。晚禮服采用緊身胸衣,手臂、脖子及胸部以上完全暴露,禮服中的“魚尾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式出現。這時候女性禮服趨向於合體、舒適化,款式以突出女性魅力的袒胸、露背緊身的X型為主,禮服中的顏色、麵料也不斷變化翻新,多采用薄紗、塔夫綢、府綢、絲綢等。到20世紀60年代,一種無袖、裙長及膝蓋的晚禮服出現在搖擺舞會中。70年代後,世界服裝進入無主流時代,高級成衣在這一時期已出現,使禮服的概念完全清晰化,與此同時也與成衣不斷交融。禮服市場不斷擴大,隨場合、環境的不同禮服不斷變化,S型、大蓬裙型應有盡有,裙長變短完全自由化,禮服成為個人自我表現的載體,趨向自由化、多樣化。20世紀後期禮服設計改變了傳統模式,吸取了流行時裝的設計特色變得五彩紛呈,各種另類、現代的款式造型令人目不暇接,著名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亞曆山大·馬克昆等將禮服設計演繹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