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大事者都深諳得與失的道理。俗話說,舍得舍得,隻有先舍棄一些小的利益後,才能賺得大錢。就是這平常簡單的兩個字,卻有著不平常的意義。李嘉誠正是以這樣一種平常的態度來經營著自己的商業王國。在無數次的商業大會戰中,他總是不吝惜其中的小利,運用自己小的資金,而賺得大的利潤。無論投資的資金如何寵大,他也能獨具慧眼,運籌帷幄於其中,決定於最關鍵的時刻。
李嘉誠指出,當經營的商業開始遇到困難時,我們常常要遵循一個不變的商業規律,那就是所謂的“貨如輪轉”,商品隻有在流通中才能獲得利潤,所以能夠舍棄的商人,通常是可以在流通中獲得利潤的。
比如,賣不出去的貨物,不論多少,都已經成為沒用的東西,而且存貨需要付租金,積壓資金則加重利息率。所以對於一般公司來說,將過時的貨及時脫手,除減少經營成本外,更可以以虧損銷售抵消其他方麵的獲利,降低應繳稅項。所以李嘉誠在經營中經常采用先舍棄而後獲得的戰略。
這是一種有著豐富商業經曆之後超越於商業的一種心靈感悟。對於一個真正的商人來說,在他的眼中,應該是隻有營利的業務,而沒有永遠的業務。任何一項業務,當它走過自己的成熟階段之後,必將走向衰落,而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自我調整,還抱著不放,必將隨這項業務的衰落而走向失敗。
李嘉誠每次大進大出,都是等待最佳時機,一待良機出現,便急速拋出。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誠在半小時內就下定決心投資3.72億美元,購買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5%的股份。
這是一隻值得長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後,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股價漲高,李嘉誠又以同樣快的速度,將股票拋出套現,淨賺近1億美元(合近7億港元),從這裏我們看到:李嘉誠在股市中穩紮穩打,善抓機會,是他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
李嘉誠凡事都會深思熟慮,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之後才去做。
眾所周知,購買債券是一種極保守的投資,持有人隻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較高的利息,而不能參與分享公司紅利。
李嘉誠所購買的債券,大部分都是可轉換債券。這種債券有1~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認定該公司業務能穩定增長,可以用債券換成該公司股票,從而獲取更大收益。即使不成,也可將債券保留至期滿,最終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這種債券既和普通債券一樣,具有風險小的優勢,又比較靈活,能轉換為股票。可以說是將債券和股票的優勢合二為一,是一種較為穩健的投資方式。
1990年,李嘉誠購買了約5億港元的合和債券,另外又購買了愛美高、熊穀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轉換債券共計25億港元。
在此後的發展中,胡應湘的合和表現最為出色,先後拿下廣東虎門沙角電廠、廣深珠高速公路、廣州市環城高速公路及泰國架空鐵路等大型工程興建合同,一時名聲大噪,眾豪爭扯他的衫尾。
見此情勢,李嘉誠馬上把合和債券兌換成股票,這樣一來,當初價值5億的股票,到3年後升值為近9億,賬麵溢利達3億多港元。同樣,李嘉誠購入的其他可轉換債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現。
一個要想成大事的人,從上麵舍得的事例中,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示。隻有自己在競爭的商海中對‘舍得’把握得當,才能成大氣候。在關鍵的時刻把握住這一點,該出手時就出手,在商戰中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