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機遇是稍縱即逝,不會長時間出現的。成大事者善抓機遇,不善抓者即是平庸的失敗者。一個人一生麵臨的機遇很多,成大事者知道即使隻爭到“一分之差”的優勢,也會成功。
1982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透過合營公司UnionFionFaith 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權。
時值世界石油價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誠看好石油工業,做了一筆很劃算的交易。這是當時流入加國的最大一筆港資,不但轟動加國,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騷動。
其後,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到1991年,股權增至95%。其中,李嘉誠個人擁有46%,和黃與嘉宏共擁有49%,總投資額為80億港元。
香港畢竟是彈丸之地,作為全球華人首富的李嘉誠,隻局限於此,舞台未免太小了。跨國投資是李嘉誠的夙願,20世紀80年代中期,和黃、港燈相繼到手,李嘉誠便開始大規模行動。跨國投資可以迅速擴張自己的經濟實力,加入到世界經濟的大家庭,舞台大了,機會就會更多。
跨國投資,使自己的企業王國可以遙相呼應,互相支援爭取利益。在困難的時候,也可以本著“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規避風險。正如李嘉誠所說,“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隻籃子裏”。
1988年,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世博發展公司(李嘉誠占該公司10%股權),以32億港元投得“1986年溫哥華世界博覽會”會址的204英畝的市區邊緣黃金地段地皮,將在上麵建築加國規模最宏偉的商業中心及豪華住宅群,預計10~50年完成。李嘉誠約占50%股權,其餘50%為各大股東分有。預計整個建築費在100億港元以上。
李嘉誠成了加拿大的投資英雄。僅他一人,就為經濟麵臨衰退的加國,帶來100多億港元巨資。加拿大的商務官員和商人,為了便於與李嘉誠接觸,把辦公室也搬進了華人行。
傳媒報道:“一位加拿大商務官員對李嘉誠簡直是著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雜誌封麵),掛在辦事處內,此人提到李嘉誠便讚不絕口,說道:‘李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這位商務官員很想李嘉誠投資魁北克省,哪怕是買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間紙廠還是一些餐廳連鎖店,都十分歡迎。隻要李氏肯投資,魁北克省便可列入李的商業帝國版圖,而且還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李嘉誠的兩個兒子都加入加拿大國籍。他本人於1987年應邀加入香港加拿大會所,成為會員。每當李嘉誠出現在加拿大會所,駐港的加國官員及商人,便把他眾星拱月般地圍住。一名了解中國文化的官員,把李嘉誠稱為“我們加拿大的趙公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