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工商開始影響農業(改)(1 / 2)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正在書房看著來自山西的奏章,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歸結起來就是,山西人口大量外流務工,挖煤,運煤,運煤鋪設的鐵軌占用了很多良田,很多鄉紳抱怨雇不到足夠的佃戶,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朱元璋將奏章放到一邊,腦子裏卻是在想著目前大明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

工業品大量湧入大明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化肥的產生,將徹底打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想要更好的收成你必須買化肥,買化肥就必須用農業產品去換取工業產品,這簡單的一來一去,將以前農村那種部分口糧,部分儲備,部分繳稅的形式給打破。

組織生產的形式變了,鬆江府附近的農村,現在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土地兼並,農莊出現了。

鄉紳轉化為更大的地主,大量使用耕牛和雇工進行產業化生產,大量使用化肥。

不要小看這一轉變,鄉紳正在轉化為農業資本家,新的生產方式不需要那麼多佃戶,佃戶進入工廠轉化為工人,組織生產的方式變了,跟不上腳步的舊生產方式的鄉紳地主將在農產品競爭中失去土地淪為工人。

因為工業品已經滲入到你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前你在自己的地方上收地租,糧食收上來後,除了交稅基本上就儲備起來,不需要跟外界產生商品交換。

糧食自己有,想吃肉,自己養的雞鴨豬,布匹自己養蠶自己織布,教書學習有族裏辦的族學,用的椅子桌子什麼的,佃戶裏也有好手,說一聲就給你做好了送上來,個人與個人之間總是有交換產品的需求。

但村與村之間,地主與地主之間則完全可以不產生任何商品交易往來。

朱元璋心中暗自吃驚,盡管當時和吳凡製定計劃時,朱元璋認為頑固不化的直接殺了,吳凡趕緊說:“沒必要,直接用工業品碾壓過去,現實將分分鍾教會他們什麼是工業社會,什麼叫有錢才是硬道理。”

現在進入了吳凡說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商品交換活躍,乘著大明人口還沒有發生大規模增長,以及高產量的農業品的引進,扶持農莊這種農業組織生產方式,盡力的壓底農產品的價格,打破小農自給自足的經濟循環。

佃戶為了更高收入進入工廠成為工人,舊地主卻無力提高佃戶待遇留住佃戶,如此循環下去,舊的生產方式終將消失。

一切都成了可以用金錢衡量的商品了,哪個地方的出的價格高人力就往哪裏流動,哪個地方的利潤豐厚,資金就往哪裏流動,這一切傳統的儒生是無法用傳統的道德來綁架的。

朱標此時走了進來,臉色有些憔悴,朱元璋看著朱標的臉色叮囑道:“注意休息,每個人的體質和精力不一樣的,累了該休息要注意休息。”

朱標苦笑說道:“《東宮日報》各方麵已經成熟,現在保持不虧不盈。”

朱元璋聽後點點頭說道:“你我父子所要做之事前無古人,一代人完成不了,更要防止人亡政息,否則我們做的一切都將前功盡棄,吳凡那個世界的建國者能成事依靠的是一群有同樣理想抱負的精英充分迎合底層百姓的利益才得以建國,而我們目前能依靠的隻有手中的權力,真真正正的孤家寡人,新的利益集團還沒有成長起來,估計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我們注定要孤軍奮戰。”

朱標聽後卻是笑道:“不知道後人會怎樣評價我們?”

朱元璋說道:“後人會評價我們是開天辟地的聖人,後人將佩服崇拜我們,但我更相信大多數後人不願意活在我們統治的時代,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洪武二十二年,以鬆江府為中心,開始普及新式義務教育,儒林在震蕩還沒反應過來之時,《東宮日報》發表了文章連載《論社會發展》。

剛開始時,《社會發展》第一天所發的文章引入了生產力的概念,講的是上古時期人類是怎麼打獵,怎麼生產,怎麼分配食物。

第二天,講養殖和農業進步,生產力發展,銅器出現,怎麼進入到奴隸社會,以及奴隸社會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和分配方式。

儒生還沒反應過來的第三天,《社會發展》連載的文章講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鐵器出現,帝王中央集權政權出現,這個集權的組織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佃戶和地主的客觀存在和依附關係,以及儒家在這裏麵所起到的作用。

儒林真的震蕩了,擺事實講道理,太過於直白讓人無法反駁。

吳凡在實驗室抽空看著《東宮日報》,這不就是中國的政治課上講的內容基本照抄嗎,吳凡將《東宮日報》扔到一邊。